十六屆三中全會未觸及經濟體制深層問題
2003年10月16日
法國駐香港的當代中國問題研究中心的負責人格雷斯-蓋赫爾斯表示:「中共對私有經濟的肯定是期待已久的事情。私有化進程早在幾年前就已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會議的決定不過是給一場開演已久的戲添上一段正文而已。」
自一九九三年十四屆三中全會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以來,中共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過去計劃經濟體制的封閉做法,例如價格已由市場決定,企業取得一定自主經營權等。但是,大陸當前經濟體制仍不完善,體制性障礙仍然存在。
中共此次會議提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願,但是僅在開放非公有資本進入法規未禁止的基礎設施、行業、領域等部分略有新意,其他則未見有魄力的重大改革方針。
波士頓大學的的政治評論員約瑟夫-費爾斯坦認為:「會議的決策本身是突破性的,但路線方案並不清晰。也許,更深層次的意義還有待日後整理髮現。」
會議公報還指出,已經在中國幾個省試行的農村土地轉讓也將使農民可能進行適度規模的經營。有專家認為,中共的這一舉措將改變中國農業的面貌,規模經營將有效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但是,對於私有財產的保護,以及允許農民進行土地轉讓和規模經營的政策也引發爭議和擔憂,讓人聯想到已經在五十多年前被共產黨消滅的農村地主階層可能重現。
這次會議還提及加強對中國東北、西北和中部地區的改造和發展進行扶植,同時也提出要解決城鄉失業、健康和社會保險等問題。華盛頓智庫威爾遜中心的評論員李誠(音譯)發表看法說:「一方面要保護個人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另一方面又要減小在私有化進程中日益突出的貧富差距,中共正在尋求一種妥善的方式,對這種矛盾加以協調。」
這次會議還同意對憲法進行修訂的建議。但是會議對修改的內容沒有做出明確說明。普遍認為,由中共前任總書記江澤民提出的「三個代表」將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一同寫入新的憲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