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為阿拉伯半島電視台工作了20多年的美籍巴勒斯坦記者阿克勒(Schirin Abu Akle)在報導過程中殉職。當時,她正報導約旦河西岸北部城市傑寧(Dschenin)發生的以軍和巴勒斯坦人衝突事件。據巴勒斯坦衞生部公告,這位在阿拉伯世界十分有名的記者頭部中彈身亡,年僅51歲。
半島電視台記者易卜拉欣(Nida Ibrahim)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大家可以想像到,這對她的同事們來說是一個多大的打擊。」易卜拉辛指出,巴勒斯坦《聖城報》(Al-Kuds )的一名記者也在傑寧事件中受槍傷。
「大寫的PRESS」
以色列軍隊推文稱,當時以軍在傑寧抓捕涉嫌恐怖分子,遭到猛烈槍擊和炸彈攻擊後開槍還擊。聲明稱,將對事件進行調查,不排除記者被巴勒斯坦武裝分子擊中的可能性。
以色列外長拉皮德(Jair Lapid )經由其辦公室表示,願和巴方共同調查。他說,「在衝突地區,記者必須得到保護。我們都有責任查明真相」。
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拒絕聯合調查。他說,巴方將直接向國際刑事法院提訟,要讓罪犯受到懲罰。
一名同在現場的法新社攝影師稱,阿克勒死於以軍槍彈。半島電視台發表聲明稱,阿克勒在報導時穿的背心上大寫的「PRESS」(新聞)字眼十分醒目。
美國大使館:「徹底調查」
阿克勒是有美國公民身份的巴勒斯坦人,出生在耶路撒冷。1997年起,她為總部位於卡達的半島電視台工作,定期在巴勒斯坦領土上做報導。
美駐以大使尼德斯(Tim Nides)推文表示,他支持「對她的死亡情況作徹底調查」。美駐聯合國大使格林菲爾德( Linda Thomas-Greenfield )也呼籲進行透明的調查,並敦促衝突雙方聯合實施。歐盟外交委員波瑞爾(Josep Borrell)和德國政府也呼籲進行徹底、獨立和迅速的調查。
記者無疆界組織(RSF)強調,射殺記者是公然違反關於保護平民的《日內瓦公約》行為。
以色列對系列恐襲作出反應
3月份以來,西岸地區連續發生恐襲事件,據德新社報導,迄今已有17人在以遇害。作為反應,尤其在被認為是巴勒斯坦激進分子重鎮傑寧地區,以軍加強了在西岸的行動,並因而一再導致同當地住民的嚴重對抗。
巴勒斯坦衞生部稱,3月底以來,有20多名巴勒斯坦人喪生,有的死於以方軍事行動,有的死於自己的襲擊過程,有的死於同以軍的衝突中。
(德新社,路透社,法新社)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川普成為了首位訪問哭牆的美國總統。耶路撒冷被視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緊張關係的一個重要像征。以下圖片紀錄了這個城市與巴以恩怨的今昔。
圖片來源: Reuters/J. Ernst登臨油山(也稱「橄欖山」),令人嘆為觀止的耶路撒冷老城便盡收眼底。該高地其實是聖殿山和老城東北、東南山丘帶的一部分。本圖上可清晰看到:城牆和伊斯蘭最古老的宗教建築— 金頂岩石寺(也稱「圓頂清真寺」)。因曾經生長橄欖樹,該山在其它語言中亦常被稱作「橄欖山」。
圖片來源: Reuters/R. Zvulun就在近50年前,還全然是另一幅圖景:城牆和岩石寺清晰可見,讓人猜想到,懾於1967年6月7日的這張圖也是從油山上拍攝的。一群士兵在「六日戰爭」中將油山當作了指揮部。
圖片來源: Government Press Office/REUTERS位於耶路撒冷老城聖殿山的阿爾—阿克薩清真寺被視為僅次於麥加(Mekka)和麥地那(Medina)的猶太教第三大朝聖地。之於猶太人,聖殿山至為神聖,依聖經所傳,那裡曾建有第一神殿和第二神殿。由之,一再出現緊張和衝突。從1967年起,以色列負責安全事務;一個穆斯林基金會則負責民事及宗教事務。
圖片來源: Reuters/A. Awad阿克薩是該市最大的清真寺,其名意為「遙遠的聖地」,建成於8世紀初。清真寺四周,較小的宗教建築、花園和水井星羅棋布,在伊斯蘭裡有「高貴的聖物」之譽。寺中大祈禱廳由7排高大的廊柱支撐,可容納約4000名信徒。
圖片來源: Reuters/這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耶路撒冷城門矗立在基督徒區和阿拉伯人區的分界線上。進入該城門後,人們便置身於色彩斑斕、熙熙攘攘的阿拉伯市場裡的那些小陌深巷。不過,這個通往耶路撒冷老城的北入口有著令人沮喪的名聲:數年來,大馬士革門成為巴勒斯坦人行刺的血腥地點。
圖片來源: Reuters/R. Zvulun因朝向敘利亞的大馬士革遂得此名的大馬士革門建於16世紀,是鄂圖曼帝國歷史最悠久的最大城門之一。本圖攝於1967年。從那以來,除了汽車和牆外人頭攢動外,幾乎沒有什麼變化。
圖片來源: Reuters/耶路撒冷老城裡密佈小巷,分為猶太區、阿拉伯區、基督徒區和亞美尼亞區;老城被一道城牆所圍,城牆建於1535年至1538年,由蘇萊曼大帝下令建造。1981年,面積約1平方公里的耶路撒冷老城正式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圖片來源: Reuters/A. Awad某些東西永不改變:攝於1967年的這幅照片問世50年後的今天,少年們依然穿行於巷陌間,叫賣剛出爐的、當地人稱為「百吉」(Bagel)的芝麻麵包圈,售價相當於1歐元。
圖片來源: Reuters/Fritz Cohen/Courtesy of Government Press Office世界聞名的哭牆是猶太人的最大聖物。經過嚴格安全檢查後,人們按性別,在哭牆前分開祈禱。信徒們,—有時也有其它宗教的教徒們— 將寫有祝辭或祈福願望的紙條塞進牆縫。方便的做法:人們也可以通過網路表達願望,在耶路撒冷列印,塞入哭牆。
圖片來源: Reuters/R. Zvulun此圖攝於1967年9月1日,表現哭牆邊(亦有「西牆」之稱)的以色列人。當時,哭牆在約旦控制了19年後重又對外開放。
圖片來源: Reuters/Fritz Cohen/Government Press Off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