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印中專家比較兩國的優劣成敗

德國之聲中文網2006年4月24日

4月24日,德國總理梅克爾和印度總理辛哈共同為今年的漢諾威博覽會揭幕,在德國掀起了新的印度熱。印度著名作家、出版家潘凱.米施拉(Pankaj Mishra)在北京對德國時代周報記者談了中印之間的優劣區別。中國清華大學教授、讀書雜誌出版者王輝參加了這個討論。德國之聲整理編譯如下。

鷹、象、龍(美、印、中)吞噬世界?

中國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現代化項目

「我認為中國在進行著前所未有的試驗,是人類最大的現代化項目。」印度名人米施拉是從這兒說開的。他心目中的這個大試驗包括好幾個階段,包括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和鄧小平的改革。他認為在現階段,中國是冷戰結束後展開的「新自由化意識形態最大的實驗室。」他指出,印度也也展開現代化進程,但跟中國相比,「進展不那麼大,不那麼不顧一切,不那麼殘忍。」

印度的民主適合中國嗎?

米施拉說,印度中堅人士看中國時,總是同時「用另一隻眼睛看著西方。」印度人知道,西方同時觀察著印度和中國,這一點把印度人誤導到關於道德上的優越(優於中國人)感上去。「我們說:中國人在物質上強於我們,但我們有民主。而西方願意聽這種話。」他說,就在中國的計劃經濟年代,中國的醫療衞生和教育體制的發展就比印度強。「事實上,我們沒有能力證實我們的優越性,即使在道德方面也一樣。」

印度民主是中國學習的模式嗎?就此,王輝教授認為,中國學習的模式始終是美國,而不是印度。直到現在,中國人才開始更多地認識印度民主。在印度的模式中,能看到複雜的印度司法體系的優點,但也能看到民主形式主義的缺陷,這種缺陷也經常導致窮人更窮的趨勢合法化。

米施拉對印度的民主持批評態度。他說:「我們不能讓民主這個詞在道德上、感情上眩了目,就像西方媒體不斷向我們灌輸的那樣。」他說,他並不否認印度在民主上獲得的成就,但有些東西是(西方媒體)憑空造就的。比如,印度民主從來沒有導致對少數民族的待遇改善,喀什米爾過去15年裡死亡8萬人證明了這一點。印度獨立以來,宗教性的暴力事件多於殖民主義時代的任何時期。

農民問題在中國和印度

王教授說,現在有人說,中國的貧富差距已經大於印度,是否如此,很難說。但中國必須找到一條新的道路。而印度有著比中國更多的未開墾利用的土地,這使印度有更多的改革選擇。也有人說,印度的貧困狀態比中國更透明。中印兩國的相似之處是農村人口多於城市人口,兩國城鄉差距都在變大,導致社會問題。

米施拉認為,在集權國家中國,無論政府還是知識分子,對社會問題的認識要比印度強烈。在民主國家印度,社會危機於2004年甚至導致政府更換。但印度政府現在沒有能力幫助農村居民,儘管農村居民給了政府以民主的投票。數以千計的印度農民過去幾年裡自殺。中國解決農村問題可能還是遙遠的事,但中國政府談農村問題比印度政府要坦率得多。這是讓我驚訝的地方。

信仰與傳統:印度強於中國

王教授認為,與印度相比,中國「可能發展得太快了」。所有中國人都遵循同樣的模式,所有人看上去都忙得要命。而文化和傳統在印度保留得更好。

米施拉同意這個觀點,並且認為這一點很重要。他認為,在印度,傳統的頑固性是抵抗掃平一切的現代化的一個好方法。甚至印度的高科技專家們,每天早晨也要用一個小時向他們的印度教神祇祈禱。有人說這是迷信,「但是,全球一致的消費壓力越大,我覺得這種信仰越有用。」

印度與中國不再是敵人

米施拉指出:「我們的思想為冷戰和巴基斯坦衝突所左右的,中國是敵國的時代已經過去。中國不是敵人了。」中國的經濟上升是不可遏止的,不可扭轉的。印度人必須學會與鄰居的新的強勢適應,和平地對待之。這種觀點今天在印度大於那種按美國觀點塑造的中國觀。就像印度石油部長不久前在中國說的:我們爭奪同樣的原料,但我們必須攜手。

王教授說,以前蘇聯,現在美國都利用印度來抑制中國。但大多數中國知識分子把印度看成一個獨立的文明國家,跟中國很相近。印度跟中國一樣,不那麼容易被其它強權所利用。

米施拉認為,必須放棄那種認為只有一種現代模式的看法。中國和印度的經驗可以相輔相成。「同樣重要的是,印度和中國知識分子在他們的思維裡把西方邊緣化。」王教授說,中國知識分子的眼光不能光放在西方,而要越出去,多看看印度,巴西和非洲。(平心編譯)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www.dw-world.de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