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據CNN印尼語節目報導,印度尼西亞衞生部長布迪(Budi Gunadi Sadikin)在7月3日與國會議員舉行的會議上說,一旦有人像(中國羽毛球選手)張志傑那樣突發心臟疾病,如果能夠在4.5小時內給予有效治療,病人就有望存活。
6月30日,正在印尼日惹參加亞洲青年羽毛球錦標賽的17歲中國小將張志傑在與日本選手川野壽真對戰時心臟驟停不幸身亡,而現場醫護人員疑似處置不合理遭到了外界的大量質疑。從現場電視畫面中可以看到,事發前,日本選手川野壽真正在準備發球,剛要擺出接發球姿勢的張志傑突然暈厥向前倒地,隨後還發生抽搐。大約十秒後,一名身穿中國隊教練服的男子進入場內查看張志傑的情況,川野壽真也在查看對手傷情後與裁判交涉。此後又過了大約半分鐘,醫療人員才來到倒地的張志傑身邊,並在大約一分多鐘後將其抬離賽場。從倒地到離場的約兩分鐘時間內,張志傑沒有得到任何心肺復甦治療。
張志傑在送醫後數小時宣告不治身亡,醫院治療結論指出,這名羽毛球運動員遭遇了心臟驟停。專業人士則強調,對於心臟驟停患者,應當在「黃金4分鐘」內予以心肺復甦治療、並使用體外除顫器。
然而,據印尼衞生部長布迪透露,該國的心臟病急救基礎設施非常薄弱。布迪舉例說,他在2020年底上任時,全國514個區、市中,只有44個配備有心臟導管術設備;即便在3年多後的今天,這個數字也才剛剛擴大到234個區、市,尚不及一半。「我們儘管有了更多設備,但依然缺少130名能操作這些設備的醫生。」
布迪還說,全國37個省中,迄今仍有6個省完全沒有能力進行心臟導管術,「所以,如果你有一個家人在安汶突發心臟病,醫生能做的就是祈禱。如果他被送到望加錫時仍然活著,才可以進行介入治療。」
如何進行急救?
羽壇名宿:頂尖選手體力透支太嚴重
世界羽毛球聯合會此前已經發表聲明稱,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與亞洲羽協、印尼羽協一起協同徹查此案,並評估是否有必要修改賽場規則(允許急救人員在裁判未要求的情況下進場)。這一聲明也是對印尼羽協的回應,後者7月1日表示,現場急救人員動作遲緩因歸咎於當值裁判,並強調作為賽事主辦單位,他們只是遵守了國際羽聯的賽場規則。
馬來西亞羽毛球名宿李宗偉則將矛頭指向了世界羽聯將賽程安排得過於緊密,「張志傑看起來很疲倦,看到未來的頂尖球員離世,這很讓人難過」。他在接受馬來西亞《星報》採訪時指出,張志傑的意外離世應當給這項運動敲響警鐘,一方面醫護團隊需要「更加警惕」,另一方面世界羽聯也應當「重新審視賽程安排,讓球員有更多休息時間來恢復。」
在人的一生中,心臟大約會跳動30億次。心臟病,也絕非中老年人的專屬。關注心臟健康越早越好。
圖片來源: Fotolia/Dmytro Tolokonov在一項跨國調查中,許多受訪者都認為心臟病只是中老年人的問題,和30歲以下的人無關。但是德國心臟協會指出,保護心臟越早越好。畢竟我們只有一顆心臟,因此務必要注重健康飲食、加強體育鍛煉。
圖片來源: Fotolia/Jacek Chabraszewski心臟是一個異常精巧的器官。本質上,心臟就是一團拳頭大小的肌肉,中間有空腔。每分鐘,這團肌肉要收縮、發送數十次,每天泵出的血量達一萬升。而在重體力活動時,心臟的輸出量甚至能上升到平時的5倍。
圖片來源: Zoonar/picture alliance但是心臟可不是普普通通的一團肉。心肌可以像普通的骨骼肌一樣有力地收縮,但是其耐力卻非常驚人,可謂不知疲倦。而且,心肌細胞相互連接,從而確保整塊心肌一起跳動。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我們無法通過意志來控制心跳。心臟的跳動不必依靠神經調節,他有自己的節拍器:竇房結(Sinus nodes)裡的特殊心肌細胞能夠產生周期性的電訊號,迅速傳導至整個心臟,從而讓心肌一起跳動。如果竇房結發生病變,房室結(Atrioventricular node)就會發揮節拍器的功能。
如果遇上室顫等心律嚴重失常的情況,心肌就會一直維持緊張狀態、無法放鬆。這導致心臟無法向全身泵出血液。此時,心臟除顫器能夠通過電擊,使心髒恢復正常節律。心臟除顫器操作簡便,不一定需要專業人員操作。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如果心臟跳動地過於緩慢,病人就需要一個人工心臟起搏裝置。它能夠發送電脈沖訊號,引導心肌有序地跳動。世界上第一個植入式心臟起搏器誕生於1958年。而當今的心臟起搏器,壽命則在5~12年之間,平均為8年。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進行心臟外科手術時,醫生會讓心臟暫時停止跳動。此時,人工心肺循環機接管血液循環,臨時替代心臟以及肺的功能,為全身輸送血液以及氧氣。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現代的心內科手術,則讓醫生無需開胸就能探查心臟內部的情況,甚至進行一些手術操作。心內科醫生從腹股溝、手肘或者手腕處導入導管,沿著血管將內窺鏡伸到心臟處。病人只需要接受局部麻醉即可。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ndreas Gebert如果心臟瓣膜缺損,就需要替換一個新的。有時,醫生會使用豬的心臟瓣膜,有時則使用金屬的人造瓣膜。而最新的塑料瓣膜甚至可以折疊,從而可以在心內科手術中通過內窺鏡的導管輸送到患處。病人則免去了開胸之苦。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心臟向全身輸送血液,而心肌本身也同樣需要血液供應。冠狀血管就是心臟向自身供血的血管。如果冠脈堵塞,就會導致部分心肌缺血壞死,即心肌梗死。心臟外科醫生可以為堵死的血管「搭橋」,繞開堵點。「搭橋」手術所需的材料,則可以是取自病人其他部位的一小段靜脈,現在也可以是塑料的人造血管。圖中的綠色部分,就是取自病人大腿的一段靜脈。
心血管狹窄,也會造成心肌供血不暢。心臟支架可以在血管狹窄處將血管「撐寬」。心臟支架通過內窺鏡置入,支架移動到患處後展開。通常,心臟支架都是金屬制的,病人還可以通過服用藥物來為心臟支架增加塗層。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全世界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是在1967年進行的。如今,心臟移植已經不再是新鮮事,全球每年會進行數千起這樣的手術。移植的健康心臟來自於他人的遺體捐獻,而接受移植的人,則必須終生服用藥物,防止自身免疫系統排斥這顆來自他人的心臟。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來自遺體捐獻的移植心臟是極度稀缺品。因此,科學家發明了人工輔助心臟。病人的舊心臟並不會被摘除,而是得到了植入的人工輔助心臟的協助。不過,輔助心臟的動力以及供能裝置則在體外。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醫學界的一大夢想就是實現完全人工心臟。即完全內置,無需在身上連接許多導管,並且能夠持續工作很多年。2013年以來,全球已經有過幾例試驗性的完全人工心臟植入手術。
(綜合報導)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