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印總理訪問中國將達到什麼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3年6月22日

明天(6月22日),印度總理瓦傑帕伊將開始其6天的中國之行,先後到達北京、上海和洛陽三站。印度總理在整整十年後重新踏上中國土地,將能夠有什麼樣的收獲呢?德國之聲記者就此採訪了印中兩國專家。

印度總理瓦傑帕伊圖片來源: AP

1998年,印度總理瓦傑帕伊在印度核試驗後寫了一封信給克林頓總統,聲明:印度需要核武器,不是因為巴基斯坦,而是由於中國的威脅。

瓦傑帕伊不相信中國。而中國領導人對印度政府首腦同樣不信任。並非僅僅由於印度的核政策。中國同時懷著很大的擔憂觀察著印度加強與美國合作的努力。

此外,兩國間的矛盾衝突也夠多的了。幾十年之久的邊境爭端:印度指責中國佔領了有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38000平方公里土地。北京則認為印度北部阿魯納沙爾普拉德施邦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屬於中國。從80年代以來,兩國就此舉行定期談判。德裡著名的耶瓦哈爾拉爾涅魯大學的中國問題專家阿爾卡.阿哈爾雅女士認為,這些談判並非沒有成果。

她說:「最近一段時間來我們看到,解決邊境爭端的程序獲得了一種自身的活力。如果現在能夠得到來自高層的推動,使之能夠盡快達成某種解決,是非常重要的。這個問題導致相互間很大的反感。這個問題不解決,相互間的不信任就會一直存在。此外還有一個同樣導致緊張的問題,即中國對巴基斯坦核計劃的支持。」

換個角度看,中國一直在努力,使自己在印巴衝突中不至於單向地表現為巴基斯坦的盟友。當1999年巴基斯坦和印度軍隊在卡爾吉爾地區開火時,中國明顯地保持了距離。中國社科院專家孫世海(音)表示,中國爭取跟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建立良好的關係。

他說:「我認為,冷戰結束後,中國對其南亞政策作了很大的修改。可以說,在冷戰中中國更接近巴基斯坦。但冷戰結束後國際關係、整個國際局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國很快就使自己的政策與之相適應。中國完全是把印度看成朋友的,而不是看成競爭對手或甚至是敵人。」

南亞問題專家孫先生指出了加強合作的道路:「印度和中國之間一個重要的問題是缺乏相互間的信任。我相信,通過高層政治家的互訪可以達到這個目的:中國和印度不再是對對方的威脅。雙方在許多地區性和全球性的問題上有著共同的利益!重要的共同點比如存在於恐怖主義這個題目上,存在於領土的不可侵犯方面和國家的統一方面。」

本周人們甚至開始聽到一種猜測,說印度和中國將跟俄國一起構成反對美國在亞洲的霸權主義的三角聯盟。阿爾卡.阿哈爾雅女士認為這完全是不現實的:「這三個國家,中國,印度和俄國全都有他們跟美國一起尋求的各自的利益。他們目前都將此放在首要位置。關於如何共同對抗美國,這不是這三個國家目前會提出的問題。」

因此,瓦傑帕伊的中國之行其實只能在相互理解方面邁出一些小步子。宗旨可能就是減少不信任,建設貿易關係。

在經濟領域,印度許多人把中國看成是競爭對手,而不是夥伴。人們憤憤地看到,中國比印度吸引的外資要多得多。孫世海則認為,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主要是印度內部的因素:

「首先是印度的政策,是給予投資者的條件,這些東西使印度的吸引力弱於中國。兩國間的競爭並不構成問題。此外,印度和中國也相互投資。這種投資規模雖然還很小,但兩國對此給予了很大的重視。在這方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雙邊貿易發展得是多麼的快。去年貿易額幾乎達到了50億美元。」

在瓦傑帕伊的代表團裡,印度經濟界代表眾多。尤其是印度威震全世界的IT行業更是在中國看到很大的機會。

(托馬斯.柏爾特萊恩)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