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今年3月卸任後,退休生活相當低調,鮮少在公開場合露面。中國官媒《央視》週五(10月27日)早上公佈震撼消息,稱李克強近日在上海休息,但26日「突發心臟病」,經搶救後無效,於27日午夜10分在上海逝世,享壽68歲。
李克強擔任總理10年,從一開始的備受期待,到後來遭「習派」架空權力。學者認為,儘管李克強創造了「克強指數」作為中國經濟的判斷,但在手上幾乎無實權的情況下,實際影響仍有限。
李克強改革無果? 學者:權力被架空
台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丁樹範向DW表示,李克強在習近平時代「一點影響都沒有」。丁樹範指出,共治為中國共產黨過去政治的慣例,「但是到習近平時代,他完完全全把總理的權力架空掉,同時,他也找了(曾任副總理)王岐山幫他鏟貪腐,所以王岐山的影響力甚至還比李克強大」。
丁樹範也指出,雖然李克強創造了所謂的「克強指數」,但仍受制於手上的權力都被習近平架空,「坦白說,他能夠安全下莊就已經很不錯了」。
延伸閱讀:人大開幕 10日將選國家主席
《經濟學人》曾報導,李克強在擔任遼寧省委書記時,曾私下與一名美國外交官表示,他認為該省的GDP數據「不可靠」,提出傾向透過「用電量、銀行貸款發放量及鐵路貨運量」,3項指數作為經濟發展狀況的評量標準。《經濟學人》也因此受到李克強啟發,將3項指標集合成一個指數,並以李克強命名,稱為「克強指數」(Li Keqiang index)。
美國智庫史汀生中心中國計畫主任孫韻也告訴DW,李克強去年在深圳演說時提及,中國的改革開放不會停止,「黃河長江不會倒流」。
但對於李克強的離世對中國當前政局是否有影響,孫韻認為不會,因為習近平如今大權在握,李克強即便在位時都已經無法改變,逝世後的影響更是微乎其微。
習家軍獨佔權力核心
李克強2013年從溫家寶手中接過國務院總理的職位時,曾被各界賦予改革中國經濟結構的厚望,不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權力持續擴大,李克強在手上無實權且被邊緣化的情況下,難以有所作為。
李克強出生於中國安徽省,197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在1977年考入北京大學法學系,成為文革後中國恢復高考的首批考生。
李克強在北大求學期間,擔任校內共青團及學生會幹部,於1993年出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成為「共青團派系」的新生代人物,並在2007年成為最年輕的中央政治局常委。2013年,李克強接任溫家寶成為國務院總理,直到2023年卸任。
延伸閱讀:中共二十大:李克強去向?習近平人事佈局?
2022年,北京在新冠疫情期間實施鐵腕清零政策,國內經濟活動幾乎全部停擺。當時李克強對於「動態清零」的閉口不談,還一度傳出有可能出現「李上習下」的局面,但最終並未發生。
去年的中國「二十大」上,李克強和同為共青團出身的政治局常委汪洋一同退出常委行列。在任滿10年任期後引退,並於今年3月5日發表任內最後一次政府施政報告。
從周恩來到李克強,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紀年上,國務院總理大多承擔了政策執行者的角色,而自上世紀80年度中國開始改革開放以來,總理更是主管經濟和民生的「大管家」。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Xinhua作為習近平的「搭檔」,李克強一直被認為是這一權力格局下的「弱勢總理」。習近平主政以來,國務院和政府機構的權力不斷被削弱,總理地位被邊緣化。「李克強經濟學」等帶有其個人烙印的經濟政策,也大多無疾而終。有分析認為,李克強早已被排斥於重大決策之外,如中美貿易談判、清零防疫政策等。即便在歷來總理負責的經濟領域也不例外。習、李二人政見不合,則是公開的秘密。2022年中共二十大上,習近平如期獲得連任,李克強則在2023年3月的人大會議上卸任,由習近平的親信李強接替。同年10月底,李克強突然去世,享年68歲。
圖片來源: Yan Yan/Xinhua/picture alliance溫家寶總理任期內中國GDP高速增長,並上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同時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經濟、社會發展失衡加劇。2008年,溫家寶政府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出台了四兆投資計劃,其後果備受爭議,包括助長房地產泡沫和腐敗。溫家寶本人的家族財富也成為海外媒體揭秘的對象。他一直試圖營造自己開明和親民的形象,也因作秀之嫌而被一些人戲稱為「影帝」(作家余傑著有《中國影帝溫家寶》一書)。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教授張鳴認為,溫家寶任總理後沒有抓住相對有利的國際大環境對中國大刀闊斧改革,他在任十年是中國「失去的十年」。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朱鎔基是在中國民間口碑較高的一位總理,在西方也頗受歡迎。他被認為是坦率敢言、高效靈活、對經濟發展有見地的實干家。在他任期內,中國在2001年加入了世貿組織,政府進行了稅收改革、國有企業和金融體制改革,中國經濟得以以持續穩定發展。但他領導的改革也打破了許多人的「鐵飯碗」,讓數以千百萬計的國有企業職工下崗或失業,帶來諸多長期的社會問題。
圖片來源: Imago李鵬在「六四」事件中支持鄧小平鎮壓學生的決定,並作為總理簽署了戒嚴令,因此被認為是天安門流血屠城的責任人之一。此前,身為革命烈士後代、周恩來養子的李鵬就被視為政府中的保守派代表人物。李鵬在總理任期內政績乏善可陳,較為突出的是力推備受爭議的三峽工程上馬。李鵬早年留學蘇聯,曾主修水電,後來又在水利部門任職。
圖片來源: Kyodo/picture alliance 趙紫陽在總理任期內推動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被視為中共改革派代表之一。1987年趙紫陽接替胡耀邦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同年辭去國務院總理職務,由李鵬任代總理。1989年天安門民主運動期間,趙紫陽主張對話,反對武力鎮壓。當自己在中共高層失勢後,趙紫陽到天安門廣場探望絕食抗議的學生(圖)。這在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上被定性為「嚴重錯誤」,趙被撤銷黨內一切領導職務並遭受軟禁,直到2005年1月逝世。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1976年毛澤東逝世,他欽定的「接班人」華國鋒出任中共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和國務院總理,成為黨政軍最高領導人。但他被視為一個過渡性的人物。與鄧小平理念相左的華國鋒先後辭去黨、政、軍的最高職務,退出中國的最高權力核心。有評價認為,他的主要功績是結束文化大革命、結束階級鬥爭,為日後的改革開放奠定了基礎,但他也因循毛澤東的一些定式,尤其是所謂「兩個凡是」,受到詬病。圖為1878年華國鋒與到訪的聯邦德國總理施密特。
圖片來源: Imago Images/Sven Simon周恩來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人之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即擔任政務院(1954年改國務院)總理。在官方的宣傳和多數中國民眾心目中,周恩來是「鞠躬盡瘁」、清廉無私的道德楷模。但批評者認為,作為黨和政府領導人之一,他未能阻止毛澤東發動文革等給中國帶來巨大災難的政治運動。1976年1月周恩來逝世,遺體運往八寶山火化之日,北京有百萬民眾沿街為其送行。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Xinhua (綜合報導,DW記者葉家均、鄒宗翰對此文有貢獻)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