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韓國:網路攻擊原始碼來自中國

2013年3月21日

韓國方面周四表示,經過對其電視台和銀行所遭受網路襲擊的來源進行追蹤,發現了一個源自中國的IP地址,猜測攻擊可能是北韓所為。所謂「數字戰爭」已成為最近輿論關注的焦點。

An unidentified police officer of the Cyber Terror Response Center under the National Police Agency, watches a television news broadcasting about cyber attack at the agency's headquarters in Seoul, South Korea, Thursday, July 9, 2009. North Korea, which has been firing missiles and spewing threats against the United States, has been identified by South Korea's main spy agency as a suspect in the cyber attacks targeting government and other Web sites in the U.S. and South Korea.(AP Photo/Ahn Young-joon)
Symbolbild Cyberterror Internet圖片來源: AP

(德國之聲中文網)韓國在過去也曾對北韓發出有關駭客攻擊的指責,其中包括去年首爾《中央日報》報社電腦系統"被黑"事件,當時也查出了位於中國境內的原始碼。

韓國網路安全專家表示,相信北韓官方僱用的駭客很多技術都是在中國學習,並且從中國境內發起駭客襲擊。韓國廣播通信委員會(KCC)周三表示,襲擊者利用在中國的IP地址進入了目標機構的電腦網路,植入惡意軟體導致對方系統癱瘓。

關於幕後操縱者身份尚無定論

來自中國的原始碼可以帶來多種猜測。據法新社報導,通信委員會網路政策局局長朴載文(Park Jae-Moon)表示,"目前階段下,我們仍在全力以赴,查出駭客的真正來源,不排除任何可能性。"

罪魁禍首仍難追蹤圖片來源: Fotolia/ apops

周三發生的攻擊事件導致韓國三家電視台網路徹底癱瘓,三家大型銀行的金融服務和交易操作被迫停止。韓國廣播通信委員會隨即將網路襲擊警報級別提高至第三級(共五級)。在"警惕"(caution)級別下,政府須投入正常狀態下三倍的人手,同時組織一個涉及各個政府部門的調查小組,以進行網路安全監控工作。

由國家營運的韓國訊息技術研究所(KITRI)安全專家也指出,由於地緣政治方面的原因,對於北韓來說使用中國的IP地址來實施類似駭客行動是非常便利的。然而,理論上講,國內外的任何駭客都有條件利用這樣的手段,所以還不能確定北韓為幕後黑手。

北韓擁有一支強大的專業駭客軍團?

脫北者團體"北韓人民解放戰線"的事務總長張世律(Jang Se-yul)原本是一名北韓軍人,他曾經在平壤一家專門培養駭客的軍校裡學習。2008年,他叛逃至韓國。他向路透社記者透露,據猜測北韓可能擁有一支3000人左右的數字軍團,其中有600名非常專業的駭客。

他還表示,這些專業的"駭客武士"享有特權生活,能夠居住豪華公寓。因為平壤已經將網路數字領域定義為針對韓國的一條新的戰爭前線。張世律認為,"他們不會滿足於製造一時的故障,北韓有能力輕易地通過駭客行動給另一個國家帶來沉重打擊。"

不過,就好像北韓整個國家都給外界一種諱莫如深的感覺一樣,它的實際網路襲擊能力也難以估量。北韓的絕大多數民眾沒有上網的條件,甚至根本沒有電腦。平壤政府通過這種手段來限制外界對於其國民的影響。

除了真正的軍隊之外,平壤領導人還培養了一支駭客軍團?圖片來源: Reuters

網路戰成本低代價小

自從北韓2月份再次實施核試驗之後,半島局勢日益緊張化。平壤不僅宣佈退出與韓國的停火協議,而且還揚言要對美國本土進行先發制人的核打擊。路透社報導認為,這類威脅多半被視為空洞的言辭,軍事專家也指出,北韓根本沒有能力將這些恐嚇言語付諸實踐,一旦真正爆發全面戰爭,其陳舊落後的武器裝備面對韓國和美國根本不堪一擊。但恰恰是這種局面使得虛擬世界的網路襲擊顯得更有吸引力,而且成本代價也要低的多。

網路攻擊這個話題在最近一段時間頗受關注。此前,美國多家媒體和機構遭到據說來自中國的駭客襲擊也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這一指控遭到中國政府的強烈否認和抗議。外交部發言人洪磊本周三表示,韓國遭到網路襲擊的事件再次表明網路安全是整個國際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他強調,中方願意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礎上與各國開展維護網路空間和平與安全的建設性合作。

來源:法新社,路透社 編譯:雨涵

責編:葉宣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