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一戰中的大量黑人土著士兵

2014年7月29日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幾十萬來自非洲、印度和其他殖民地國家的士兵替其歐洲殖民者參戰。在德國的宣傳報導都將這些殖民地士兵視為「野蠻人」。

Feldgottesdienst Vogesen - 1915
圖片來源: Ullstein

(德國之聲中文網)第一次世界大戰一開始,就有來自海外殖民地的士兵在歐洲與敵對的德國人戰鬥。尤其是英國使用了來自其殖民地印度的士兵。一戰期間,僅來自印度的士兵就有13萬人在遠離其家鄉的西線作戰。如果加上在中東和遠東,非洲和鄂圖曼帝國的其他戰場,大概共有近100萬名來自英國殖民地印度的士兵為其歐洲殖民者作戰。

1914年8月戰爭剛一爆發,法國便用船隻將首批殖民軍隊的士兵從法屬西非運送到法國。當年9月,這些士兵首次在皮卡第 (Picardie )參加戰鬥,不久後在Yser河戰役中損失慘重。大約45萬來自北非和西非的殖民地士兵在歐洲替法國戰鬥, 其中許多人是被強行抓到軍隊服役。

一戰中在東非前線作戰的德國士兵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kg-images

"黑人"打"白人"

德國的宣傳機器認為在歐洲利用"黑人"打"白人"士兵是個醜聞。例如一幅帶有種族歧視性的漫畫就將法國殖民地的士兵描繪成目光充滿殺氣,打起仗來非常野蠻。士兵手中拿著的戰利品口袋上寫著"達姆彈"幾個字,也是在強調非洲士兵的野蠻與殘忍。被達姆彈擊中的傷口慘不忍睹,所以,無論是當年還是今天,有關戰爭法的海牙公約都禁止使用這種子彈。

1914年至1918年的戰爭期間,德國媒體有關非洲和亞洲士兵野蠻行徑的報導鋪天蓋地。這些外國士兵割下其戰爭對手頭顱和耳朵,按捺不住對"白人"婦女的獸欲等報導也接連不斷。例如作家許策(Woldemar Schütze)就在其具有種族主義宣傳色彩的"英國對白人欠下的血債"一書中寫道:"粗野的黑人經常按捺不住其獸欲。"

德國媒體如"日耳曼尼亞"一再進行這種惡意影射攻擊。在其文章中,敵方士兵被認為根本不屬於人類。1914年9月,德國媒體"日耳曼尼亞"在其文章中稱英方的孟加拉騎兵屬於"另外的人類。"稱他們像"猴子"一樣敏捷,追殺時動作迅速野蠻。就連德國知識分子,包括後來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托馬斯‧曼(Thomas Mann)也對在歐洲前線使用外國殖民地軍人感到憤慨。他說:"人們似乎認為,吉爾吉斯坦、日本,廓爾喀和霍爾督人都有權利來打德國。"

在殖民地的戰爭

實際上殖民地的軍隊也在替德意志帝國作戰 - 只不過在遠離歐洲的地方。在非洲的四個德國殖民地,當地士兵在德國武裝部隊中佔大多數。尤其是在德國佔據的非洲東部,戰鬥主要由被稱為"阿斯卡裡"的土著士兵進行。但是德國的一個宣傳海報卻將德國的賴托夫-佛貝克少將( Paul von Lettow-Vorbeck )作為這一戰爭地區的英雄來宣傳。

宣傳廣告上的德軍將軍賴托夫-佛貝克圖片來源: Ullstein

宣傳廣告上的這位軍官騎著高頭大馬,手中持劍,兩眼炯炯有神。而實際上在非洲地區的戰爭中發揮了主要作用的"阿斯卡裡"土著士兵僅僅成為依稀可見的背景。這就是在德國人的視角中殖民地土著士兵所扮演的角色-作為忠誠的士兵為遙遠的德國戰鬥,犧牲和奪取勝利。德國人、法國人和英國人都持這種看法。

直到又一次毀滅性的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被捲入兩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殖民地國家的人才有機會向他們所充當的角色宣戰,宣佈脫離他們的殖民地主人。

作者:Marc von Lüpke-Schwarz 編譯; 李京慧

責編:謝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