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可以不愛中國,但必須和它對話」

2012年8月31日

政府磋商會議是德國最頂級的外交活動。德國和中國能有一個這樣的對話平台是件好事,而如果歐洲在這樣的平台上能夠以更加統一的形象出現,就更好了。德國之聲中文部主任馮海因對此作出評論。

Kommentar Grafik für das chinesische Programm, Artikelbild 330x244

(德國之聲中文網)政治的一大部分是具有象徵性意義的。如果德國內閣一半的成員來到北京,在那裡和8名中方部長見面,照本宣科的朗讀著什麼聲明,然後再齊刷刷地簽署些協議,所有的這些都像征著一點:那就是中德兩國對彼此都非常重視,雙邊關係已經深入到了一定的程度。雖然這個過程並沒有給人帶來怎樣的驚喜,但這也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這一切都證明了兩國關係的成熟。總的來說,梅克爾此次拜訪即將下台的總理溫家寶期間所發生的一切都在預料之中。

梅克爾和溫家寶的會晤沒有給人帶來多大的驚喜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救歐元是有條件的

在預料之中的是,中國謹慎地表達了支持歐元的態度,但沒有做出具體的承諾。中國本身也因歐元疲軟而受困擾,因為深受危機之苦的歐洲國家能用來買中國消費產品的錢越來越少,而歐洲對於中國來說是最重要的出口市場。同時,中國30000億美金的外匯儲備堪稱世界之最,其中有5000億掌握在一家國有投資基金的手中。後者可以買義大利、西班牙或者希臘的國債。但據估計,中國如今在考慮向拯救歐元計劃注入更多資金的時候,可能更願意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條路。這樣做更保險,而且更加能夠讓中國獲得政治上的利益: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中德兩國建交的歷史已經進入了第40個年頭。過去的這40年也是世界權力格局發生了戲劇性變化的40年。40年前,站在中國權力尖峰上的還是耄耋之年的毛澤東,當時的中國還深陷於文化大革命的混亂局勢中,與世隔絕。而今天,我們正經歷著兩國關係日漸相互依賴的發展趨勢。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也是德國在歐洲以外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基本上世界每一個政治問題都有著一種中國緯度:不僅僅是歐元問題,也包括敘利亞危機、伊朗核問題以及環境氣候等等方面的問題。所以,我們不用愛中國,特別是不用愛它的政治班子,但我們必須和它展開對話。

德國之聲中文部主任Matthias von Hein(馮海音)圖片來源: DW

外交關係的未來

所以,梅克爾此次會見中國下一代領導班子的成員是一件好事。今年秋天,中國共產黨將在下一屆黨代會上徹底更換最高層。而中國體制的不透明性就體現在這裡:目前我們只知道大概會有誰參與這10年一次的重要政治事件,但卻不知道它開始的時間。人們看到:中國是一個重要的,但也非常難以捉摸的夥伴。

中共18大召開的日期至今未定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這也就意味著:德國必須更加自信的提出自己的價值觀。很遺憾,德國的聲音雖然是一個重要的聲音,但也僅僅是歐洲28音和聲中的一個聲音:這其中包括布魯塞爾歐洲委員會和27個成員國的聲音。如果歐洲想要在一個變革中的世界維護並闡明自己的價值觀,就必須發出統一的聲音。對於德國來說,當然喜歡聽中國政府說德國是歐洲範圍內的關鍵國家。但是我們不應忘記,只有當歐洲各國政府團結一致時,才能夠發揮實質性的影響。

作者:Matthias von Hein 編譯:任琛

責編:洪沙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