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大罷免」首輪投票落幕,全軍覆沒的結局出乎外界預料。根據《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挺過罷免危機的立委與地方首長,剩餘任期內將不得再被提起罷免案,形同獲得「免死金牌」。
發起「大罷免」的公民團體與後半場表態支持的民進黨,未能如願改變立法院的政治版圖。綜合分析,這場「大罷免」可視為2024年立委選舉的延長賽,更是2026年地方選舉的前哨戰,藍營「打了一劑強心針」,綠營則遭遇重大挫敗。
DW採訪不同專家分析「大罷免」為何失利?如何解讀「抗中牌」失靈的說法?中國與美國會怎麼看待?以及總統賴清德的少數政府,接下來可能面臨哪些挑戰?
有專家指出,「大罷免」失敗並不能直接解讀為,台灣多數民意反對「反共」。圖片來源: Ann Wang/REUTERS 大罷免為何慘敗?
就投票結果來看,25起罷免案全數不通過,24名國民黨立委與1名前民眾黨籍的新竹市長高虹安全部留任,在野陣營成功守住全部席位,罷免方全面潰敗;整體投票率平均高達56.2%,創下罷免歷史新高,關鍵選區花蓮的投票率甚至突破了6成;包含新竹市長高虹安在內的8名被罷免人,他們拿下的不同意罷免票更超越了2024年上屆大選的得票數。
「完全一席都沒有,這個是有點出我意料。不過事後諸葛亮來看的話,其實也知道民進黨同溫層太厚。」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邱師儀向DW指出,以「反共護台」作為論述主軸,採取大規模的全台罷免,「這種包裹式的、把只要是藍的都認為是親共的(策略),好像也的確引起很多選舉期間沒有聲音的中間選民反感。」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左正東提出類似觀點,他向DW表示,立委有任期可以改選,罷免通常是針對個別候選人有道德瑕疵或違法時採取的手段,但「大罷免」卻是「全面無差別的罷免」。
他指,這一方面未能說服選民為何必須採取這樣的手段,另一方面也未能提出明確的重大政策訴求,「對國家機器有效運轉來說,並不是一個有效的罷免」,更重要的是指控「親中賣台」但未能提出有力證據,論述因此顯得薄弱。他表示投票的結果顯示,「台灣主流民意認為,民進黨已經濫用了所謂的『抗中保台』」。
不過兩名專家都強調,「大罷免大失敗」並不代表台灣主流民意反對反共。
支持罷免的台灣民眾,手舉寫著「罷免就是剿匪」的標語。圖片來源: Eva Yu-Chun Chou/DW 根據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調查,2019年以後,台灣民眾自我認同為「台灣人」的數據穩定維持在6成以上;陸委會去年底的官方民調顯示,近9成的台灣民眾不認同中共長期對台軍事威脅、經濟脅迫與外交打壓;近8成5的民眾不認同中共在國際場域強調台灣問題是內政,並要求其他國家遵守「一中原則」。
左正東表示:「我相信投下不同意票的這些人,多數也認為他們是台灣人,他們所做的這個投票是反對目前他們所看到這種亂扣紅帽子、只有自己的路線是正確的、其他的路線都是道德上的錯誤。這就是罷團以及民進黨的賴政府給大家的感受,就是說一定要抗中才能保台,而且一定要用他們的方式去抗中。如果不是用這個方式,你就一定是有問題。」
邱師儀也強調,民主、自由、人權的理念以及生活方式,已經變成台灣人的DNA。反共仍是台灣社會目前的最大共識,「並不是說台灣人已經不再反共,或是不再討厭中國,只是說民進黨操作(大罷免的)手段他們認為比較拙劣,而且有點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硬要把它扯在一起做政治操作,他們覺得很反感」,結果反而催出了中間選民的「懲罰性投票」。
藍營基本盤方面,這次罷免的選區本來就是藍營優勢地區。左正東指出,過去很多人批評國民黨各自為政、獨立作戰,但這次不只成功動員地方,也可以看見不同選區「區域聯防」的策略,可說是「打了漂亮一仗」。此外,「藍白合」結盟在部分選區奏效,加上部分選民認為民進黨政府處理風災等問題施政不力,賴清德的「團結十講」與「雜質說」又引發巨大爭議,種種因素激怒了選民,促使他們出來投下不同意票。
邱師儀則補充認為,儘管賴清德執政後在國防議題試圖展示決心,尤其今年漢光演習「做得非常好」,但顯然這次選民更在意民生議題,對於通膨、缺工、少子化、低薪等內政有諸多抱怨,兵役問題亦引起部分年輕族群反彈,成為「大罷免」失敗的次要因素。
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後,中國解放軍在包圍台灣的六個海域空域展開軍事演訓行動,並組織實彈射擊。台國防部稱軍演期間解放軍軍機艦船未進入台灣「領海、領空」。8月10日,解放軍東部戰區宣佈完成聯合軍事行動,將常態組織台海方向戰備警巡。
圖片來源: CCTV /AP/picture alliance 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上周二(2日)在北京嚴厲警告聲中訪台,大陸解放軍當晚宣佈,從上周四(4日)12時至7日12時在包圍台灣的六個海域空域展開軍事演訓行動,並組織實彈射擊。8日,解放軍東部戰區在微博上宣佈,繼續位台島周邊海空域進行實戰化聯合演訓,重點組織聯合反潛和對海突擊行動。
圖片來源: Thomas Peter/REUTERS8月4日解放軍東部戰區新聞發言人施毅陸軍大校對外表示,4日下午,「解放軍東部戰區火箭軍部隊,對台島東部外海預定海域,實施多區域、多型號常導火力突擊,導彈全部精準命中目標,檢驗了精確打擊和區域拒止能力」。七國集團當日發表外長聯合聲明,呼籲中國「不要單方面用武力改變該地區的現狀,以和平方式解決兩岸分歧」。
圖片來源: Hong Wei /Xinhua/IMAGO日本防衛省的報告指出,日方推定中國在4日下午陸續從內陸朝台灣方向發射9枚導彈,其中5枚落入日本專屬經濟區(EEZ),4枚飛越台灣本島上空。防衛省表示,日方將持續蒐集情報,分析並警戒監視。日本媒體稱這是中國導彈首度落入日本專屬經濟區。台灣國防部4日深夜發布新聞稿側面回應,指「即時掌握發射動態」,但由於彈道路徑在大氣層之外,「對飛越的廣闊地面區域並無危害」,故未發布警報。
圖片來源: Andre M. Chang/ZUMAPRESS.com/picture alliance 8月5日,新華社公佈的另一張有關解放軍東部戰區繼續在台灣周邊海空域進行實戰化聯合演訓的照片上,可以清晰看到舷號935的台灣蘭陽號巡防艦。台灣國防部回應稱,「已偵獲多批中共機、艦活動,第一時間已廣播告警,並運用空中偵巡兵力、海軍艦艇,以及岸置飛彈適切應處」。
圖片來源: Lin Jian/Xinhua/picture alliance 5日,中國軍方發布「解放軍戰士從戰機上俯瞰台灣海岸線和中央山脈」的影片和照片,背景的海岸山脈清晰可見。一名解放軍飛行員面對鏡頭說:「今天我執行抵近懾壓任務,我在目視距離俯瞰祖國寶島海岸線和中央山脈,作為軍人的使命感和榮譽感油然而生。維護祖國領土完整的決心更加堅定,我們將持續加強練兵備戰,確保能夠應對一切危機事態。」
圖片來源: Li Bingyu/dpa/XinHua/picture alliance8日,台灣國防部舉行記者會,情次室次長顏有賢中將表示,解放軍海軍4日至8日演習期間,每天在台灣連結區(24海裡)外,保持13艘作戰艦、情搜船進行活動。空軍在北部、西部、西南、東部等,每天派遣包含作戰機 ,包括殲-11、殲-16及空警等相關係列,實施軍事威懾行動。他強調,解放軍「從未進入我國領海、領空」。
圖片來源: JAMESON WU/REUTERS白宮方面4日宣佈,五角大樓指示「羅納德‧雷根號」航空母艦留在台灣附近地區「監視局勢」。路透社報導,美國海軍日表示,「雷根號」航母正在西太平洋的菲律賓海進行預定的行動,該海域面積為570萬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台灣東南部水域。智庫南海戰略態勢感知8月8日在社群網站上發布消息,指美國航母「雷根」號在過去兩天,繼續向南移動了約140海裡。
圖片來源: SCS_PI/Twitter台灣媒體報導稱,台灣軍方將於在屏東車城至枋山一帶實施「天雷操演」,共36門155榴彈炮面海進行反登陸射擊,劃定演習區域與解放軍公佈的軍演範圍接近,甚至不排除有小部分重疊。台灣軍方強調,年度天雷操演早於7月22日就公佈,並非為特定狀況臨時起意,加無須過度解讀。
圖片來源: ANN WANG/REUTERS台灣「中華民意研究協會」最新公佈的民調顯示,台灣60.1%的民眾不擔心兩岸進一步軍事衝突,僅有34.0%擔心。如果中國大陸攻打台灣,美國會不會出兵參戰協防?有48.5%民眾認為美國會出兵,37.4%認為不會,看法的差異主要來自民眾的黨派性與年齡,越年輕認為美國會出兵的比率越高。這份民調訪問的時間為8月3日至5日。
圖片來源: JAMESON WU/REUTERS中國解放軍東部戰區新聞發言人施毅陸軍大校10日表示,東部戰區完成在台島周邊海空域組織諸軍兵種部隊系列聯合軍事行動的各項任務。他補充說,「戰區部隊將緊盯台海形勢變化,持續開展練兵備戰,常態組織台海方向戰備警巡,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同一天,中國國新辦發表《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強調「非和平方式將是不得已情況下做出的最後選擇」。
圖片來源: Gong Yulong/Xinhua/Xinhua News Agency/picture alliance 民進黨「抗中保台」論述面臨檢視?
對於民進黨「抗中保台」的論述未來是否受到挑戰,專家有不同見解。
根據台灣現行法律,不分區立委無法被罷免,此次「大罷免」鎖定的都是區域立委與地方首長,屬於地方層級選戰。觀察近年台灣重要選舉,儘管蔡英文作為總統連續8年完全執政,但她任內的兩次地方選舉都吃下敗仗,並因此兩度請辭民進黨黨主席。
國際危機組織(ICG)資深東北亞分析師楊皓暐向DW表示,從2018年、2022年地方選舉到這一次「大罷免」,非常明顯展現出來的是,在地方層級選舉打「抗中牌」的策略已經證明「完全無效」。「抗中保台」對於地方選民來說顯得空泛,「也會讓他們有一種疑惑,是不是民進黨除了喊這些口號之外,沒有辦法推出真正更實際的政策,來回應民眾的一些日常的憂慮。」
2026年台灣將舉行九合一地方選舉,被視為賴清德政府的「期中考」。楊皓暐指出,當「抗中保台」已經沒有辦法真正有效在選舉的時候動員支持者,或者是打動中間選民的時候,民進黨必須考慮如何在中國威脅的論述上面下功夫,並在未來的選舉裡找出選民真正實際有感的例子。
楊皓暐進一步解釋,雖然中國近年對台軍事威脅日益增加,但這些軍事行動一般民眾眼睛看不到,國防預算增減的辯論也難以直接感受,「民眾覺得『抗中保台』這四個字,現在已經有點形同『狼來了』的感覺了,你一直喊,可是他們也看不見這種實際的案例。」
學者邱師儀則認為,「民生牌」在地方選戰具有極大優勢,談反共對於選民來說卻很遙遠、抽象。但從民調檢視,台灣人整體對於中國的反感「非常強烈」,民進黨「抗中保台」的論述未來需要更加細緻,而不是「包裹式」地貼上「親中舔共」標籤,但整體路線並不會受到挑戰。
「我甚至認為如果國民黨跟民眾黨聰明的話,他要趕快把這個話語權搶過來。」邱師儀表示:「其實國民黨內部也有那樣的聲音,也會希望說能夠把所謂的反共、監督中國民主化納進來,所以我也不認為民進黨會放棄這一塊。」
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爆發之後,台海兩岸關係持續冰凍惡化。去年8月,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的佩洛西訪問台灣之後,兩岸關係更是跌入谷底且一度「兵危戰凶」,官方的溝通與交流幾近停擺。國民黨的一些代表性人物過去幾年間先後訪問中國大陸,但他們往往被民進黨抨擊為「中國統戰的『棋子』」。
圖片來源: SAM YEH/AFP/GettyImages台灣前總統馬英九將於3月27日至4月7日前往中國大陸祭祖。總統府20日表示,已於當日收到馬英九的出訪申報,期盼「馬英九作為前任國家元首,此行能向對岸及世界展現符合國家利益與國民情感的作為,展現台灣民主自由的價值與兩岸交流對等尊嚴的立場」。民進黨方面批評馬英九以祭祖之名赴中,「但相關行程都配合中國統戰,這樣的規劃安排顯然沒有從國家及國民的立場思考,台灣民眾也無法接受中華民國卸任元首成為中共促統下的一枚棋子」。
圖片來源: Reuters/E. Munoz台灣風傳媒引述匿名消息稱,馬英九此行主要是前往湖南祭祖,並不會前往北京,也未安排與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進行「馬習二會」,政治效應可望大幅降低。但馬英九成為自中華民國政府遷台74年以來,首位訪問大陸的台灣卸任元首,「就兩岸關係而言,仍具莫大的歷史意義」。2015年11月7日,海峽兩岸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和馬英九在新加坡舉行會面。這是海峽兩岸自1949年政治分立以來,雙方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會晤。會中主要就和平的兩岸關係交換意見,雙方沒有簽署協議或發布共同聲明。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台灣《聯合報》20日的報導引述北京消息人士指出,中共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可能在上海與馬英九會面,國台辦主任宋濤則預計在南京與馬英九會面。按上次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訪問模式,馬英九此次到訪的大陸各省市,當地中共「一把手」即省市委書記都將出面會見並宴請。儘管不會與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會面,但王滬寧、宋濤則可能分別在上海及南京與馬英九會面。
圖片來源: Hou Yu/China News Service/MAXPPP/picture alliance3月16日,台灣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宣佈,3月25日起凡是台灣人及陸配皆可搭乘小三通及中轉航班,金廈航線每日1班調整為最多6班,金泉航線每周2班調整為3班;馬祖2條航線,由每周最多4班調整為14班。但如果陸籍人士所持證件為「金馬澎入出境許可證」,依據現有相關規定,仍不能中轉台灣。2020年2月10日起,為因應新冠疫情,台灣實施小三通「暫停措施」。
圖片來源: Sam Yeh/AFP/Getty Images今年2月8日至17日台灣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率團訪問中國大陸。在北京停留期間,他與新上任的國台辦主任宋濤以及當時仍是「准全國政協主席」的王滬寧舉行了會面。香港媒體香港01發表的觀察評論文章指出,夏立言近半年內兩度訪陸,「獲見中共官員層級從副部級一下拉升至正國級,背後的意義恐不容小覷。……北京接待夏立言意欲透露的對台訊息,說明了此乃中共對台下一波行動的開端,中央或已定調將擴大規模與台灣各界精英交流溝通,甚至是『開展廣泛深入協商』」。
圖片來源: Yin Bogu/Xinhua/picture alliance 去年8月2日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在北京嚴厲警告聲中訪台,大陸解放軍當晚宣佈,從4日12時至7日12時在包圍台灣的六個海域空域展開軍事演訓行動,並組織實彈射擊。日本防衛省的報告指出,日方推定中國在4日下午陸續從內陸朝台灣方向發射9枚導彈,其中4枚飛越台灣本島上空。去年全年中國總共派遣了1727架次軍機進入台灣的防空識別區(ADIZ),數量近乎於2021年的兩倍。而且在佩洛西訪台之後,解放軍軍機不斷飛越海峽中線。
圖片來源: Andre M. Chang/ZUMAPRESS.com/picture alliance 去年解放軍圍台軍演結束不久,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不顧台灣黨內外勸阻,率團前往中國大陸訪問。國民黨新聞稿提到,夏立言與張志軍兩人就中國軍演、農產品檢驗檢疫問題、ECFA早收清單、兩岸增加航點(恢復小三通)以及台商權益與投資保障等議題進行溝通。夏立言聲稱,已向中方反映台灣民眾對於中國軍方在台灣周邊海域連日軍演感到不滿與憂慮。台灣總統蔡英文在民進黨中執會表示,國民黨在這個時刻,仍執意前往中國,令人民失望;國民黨的做法,更是向國際社會傳遞錯誤的訊息。
圖片來源: Sam Yeh/AFP/Getty Images2022年2月,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前往北京出席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並與時任中國全國政協主席的汪洋舉行會談。汪洋在會談時稱「兩岸統一的歷史大勢任何勢力都阻擋不了」,洪秀柱則說要在「反獨促統」的目標上,加速推動「兩岸和平統一大業」。民進黨批評洪秀柱淪為中國統戰的「棋子」,國民黨立委則批評民進黨作為執政黨卻沒打算與中國接觸往來,改善緊繃的關係。
圖片來源: Zhang Ling/Xinhua/picture alliance 2020年9月,國民黨原本打算派出前立法院長王金平擔任代表團團長出席在廈門舉辦的第十二屆「海峽論壇」。但由於論壇舉辦前數日,中國大陸央視在社群網站的「央影片」 報導王金平將代表國民黨參加海峽論壇的消息時,打出「台海兵凶戰危,這人前來求和」的標題,引起台灣朝野一致不滿。國民黨宣佈取消以政黨形式參加海峽論壇,同時表示,在這樣的氣氛下國民黨還出團,可能會引起兩岸民意的衝撞。
圖片來源: SAM YEH/AFP/GettyImages 黨內齟齬與朝野僵局有解嗎?
對於「大罷免」8月23日的第二波投票結果,多名專家皆直白表示並不看好。
「大罷免」行動前期,民進黨對於是否支持,態度曖昧。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曾稱「大罷免是他發起的」,但總統賴清德也提到,這是公民團體自主發起的罷免行動,在後期才表態支持,但也被質疑態度猶疑,未全力動員。
邱師儀預料,民進黨與罷免團體之間對於「大罷免」首輪投票失敗的責任歸屬、未來路線,「可能會有一段吵架的時間」。第二輪投票的7起藍委罷免案,光是連署階段就已經相對吃力,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夠通過這個罷免去改變國會結構的可能性,不能說是完全趨近零,但已經大幅下降。」
在「朝小野大」格局未變的情況下,朝野僵局可能持續。
邱師儀預料,接下來一年台灣政局可能「會比較亂」,「2026年這個態勢下去的話,大概就是回到過去那種地方選舉國民黨大勝」,民進黨則可能慢慢會走陳水扁的少數政府路線。他稱短期來看,自己比較悲觀,但如果國民黨主席由彈性較大的盧秀燕出線,「可能是一個新的契機,有機會(朝野)和解」」。
左正東則指出,這次罷免選戰可以看見「藍白合」在部分選區呈現「堅定的結盟狀態」。比如新竹市長高虹安,這次取得的不同意罷免票數,甚至比她上屆立委選舉的得票數還要多,藍白整合「非常清楚」。接下來的任期,賴清德「跛腳總統」的情況將會加劇,「而且問題可能不是只出在在野黨,包括他在黨內的領導威信都會受到影響。未來他能不能有效的領導民進黨,我看恐怕都是一個問號。」
「大罷免」遭到完封,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已經公開表示,民進黨身為執政黨「責無旁貸」,他已向黨主席賴清德請辭秘書長一職。接下來,賴清德預料可能將進一步面臨被要求內閣改組的壓力。
左正東稱,「政治是妥協的藝術」,他認為賴清德的少數政府「沒有多數的時候要贏者全拿,那就什麼都做不了」;邱師儀則稱,賴清德的身段需要更柔軟,才能以柔克剛,因為「他已經不是賴清德這個人,也不是台南市長賴清德 ,他是台灣的總統賴清德。」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等藍委,在「大罷免」完勝後召開記者會。圖片來源: I-Hwa Cheng/AFP 中國樂見台灣對立 美國關注國防預算
左正東觀察認為,台灣社會與政治立場有極化趨勢。他舉例指,日前有台灣民眾在街頭拍照,被部分輿論質疑在替中共做情蒐,信者會認為「這些人為什麼這麼可惡?替中共去做我們的情蒐」,但不信者則會對沒有根據的指控以及陰謀論感到反感,最終「不同立場的人都得到了一個憤怒的結果」。
「大罷免」首輪投票落幕之後,中國國台辦在記者會上稱,罷免投票的結果顯示「民進黨的政治操弄完全違背人心民意,不得人心」。
楊皓暐分析指,中國在檯面上勢必會持續利用這次「大罷免」的結果,推波助瀾「賴清德是一個沒有主流民意支持的總統」這樣的論述,並嘗試藉此強化中國以及台灣內部的親中勢力,甚至是國際社會對於賴清德執政合法性的質疑。
但與此同時,從北京內部盤算的角度來看,「這個結果至少會暫時讓他們仍然認為,『和平統一』還是一個有可能可以成功的選項。整體而言,不見得對兩岸關係是一個壞事。」
楊皓暐強調,這並不代表北京會放過對台施壓的機會,「尤其現在看到大罷免的結果之後,可能在分化、統戰、資訊戰,還有對台灣的影響力作戰部分,反而會加劇它的程度、頻率與多樣性。因為這一些作戰對他們來講其實是低成本,而且回報率蠻高的。......因為他們覺得『大罷免』的結果展現出來的是,台灣分化的程度或許比自己原本預估的還更嚴重的。」
至於美方態度,楊皓暐則認為由於「大罷免」未能改變朝野格局,華府暫時應該不會花費更多心力關注。接下來將觀察的重點之一,是立法院在國安議題、國防預算的審議。
「如果國防預算要通過特別預算受到了阻礙,國安相關的立法繼續受到阻礙的話,我覺得可能會讓尤其華府這邊開始對台灣整體國內的政治局勢擔憂加劇,(認為)是不是會削弱了台灣真正強化自己防禦的決心跟能力。」
另一方面,尚未公佈的台美關稅預料將成為另一個局勢變因。楊皓暐表示,若台灣談出來的關稅與日本相比尚在可接受範圍,「賴清德政府至少不會再受到更多來自在野黨、民間的壓力與責難,但是如果跟日本比起來差距蠻大,將會加劇賴政府面對在野黨的質疑,還有如何去說服民間,台灣在對外關係方面要持續緊跟美國的論調。」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