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台灣大選之際金門與廈門建橋更引爭議

2024年1月9日

在金門修建一座連接廈門的大橋?一些金門居民贊成,認為會推動經濟增長;也有一些特別是年輕選民反對,認為這會逐漸侵蝕金門的政治自由。有人問說:要發展,難道就只有與大陸連結這一種選項?

DW Premium Thumbnail | Taiwan, Insel Kinmen
金門曾有數萬台灣駐軍,與廈門通輪渡後,成為吸引大陸遊客的磁石圖片來源: Joyce Lee/DW

(德國之聲中文網)坐在辦公室裡,陳滄江指著隔水相望的廈門的高樓大廈,回憶30年前廈門和金門一樣都是低矮的房子。

而在這30年中,68歲的這位前政界人士眼看著廈門崛起為500萬人的都市,而金門的森林、高粱地和村莊則鮮有變化。

台灣管轄的金門距離中國海岸僅約5公里。陳滄江說,金門所需要的是與廈門通橋,在經濟上連接起來。

然而,台灣1月13日大選在即金門與廈門建橋成為爭議點。各黨人士紛紛來到金門,談及其建設問題或者國家安全問題。這觸及到的其實是此次大選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台灣究竟應該與中國保持怎樣的關係?

金門是台灣主要在野黨國民黨的重鎮,傳統上傾向於與中國保持緊密聯繫。與許多金門人一樣,陳滄江認為,與中國聯繫是金門發展的關鍵,稱金門居民應有權對修橋事宜進行公投。

"這個151平方公里、數萬人生活的小島,永遠要成為海峽兩岸的一枚棋子嗎?我們沒有選擇嗎?"他問道。

對台灣而言,金門是民主的前線,是距離中國最近的地方。對中國來說,金門是試水將台灣納入北京控制的地方,是展開魅力攻勢的重要目標。

去年9月,中國推出兩岸融合的全面藍圖,包括加強廈門與金門之間的交通運輸、能源和商貿往來。一名中國官員11月表示,已經在廈門一側啟動修建與金門連接的大橋工程。

金門在地理位置上與廈門靠近,但居民特別是年輕人擔心如果走得太近,當地的政治自由會受到侵蝕圖片來源: Joyce Lee/DW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承諾會就這座橋舉行公投,稱如果居民想要這座橋,他將建造這一"海峽兩岸和平的最重要像征"。

執政的民進黨透過陸委會稱北京的提議是一廂情願,是企圖通過經濟利益拉攏台灣民眾。陸委會稱大橋是"特洛伊木馬",帶來巨大的國家安全隱患。

中國稱統一台灣是不可避免的,並從未放棄使用武力。中國特別對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進行抨擊,稱他是危險的分裂分子。

賴清德表示他將維持現狀,並稱只有台灣人民能決定他們的未來。國民黨也表示,台灣2300萬民眾應決定自己的未來,但國民黨反對台灣獨立。

修橋走得太遠?

路透社記者在金門採訪了二三十位居民。他們中一些人贊成修建這座橋,認為這是台北與北京可以合作的訊號,會推動增長,也會減少輪渡的限制。

其他人、特別是年輕選民則擔心,這會帶來過度的投資,並侵蝕金門作為台灣一部分所享有的政治自由。持這一政見的群體在增加,他們中許多人希望推動金門的文化,而減少對中國在經濟上的依賴。

翁郁文(Weng Yu-wen,音譯)是其中之一。34歲的她開著一家書店。她是金門2020年投票給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的22%選民中的一位。這一比例幾乎是2012年的三倍。

她的書店牆上有一張海報,上面寫著:年輕人回家鄉投票,為了更好的未來。書架上擺滿了社會與政治類書籍,其中一本名為"民主是什麼?"

與金門的年輕一代一樣,翁在台灣主島讀書和工作,之後回到了金門。她說,希望這些書以及舉辦的活動能夠激發對公共事務的討論。

她說,疫情期間輪渡停運,"我們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我們的確是兩個不同的國家"。

疫情前,金門居民經常乘輪渡前往廈門,許多人在那裡有房子、生意或家人,也有人去娛樂或購物。

金門與廈門之間的輪渡在疫情期間停駛圖片來源: Victor Chan/DW

翁說,鑑於地理位置上的靠近以及歷史聯繫,這種頻繁的接觸是自然的,但她擔心,如果修建一座大橋,兩個政治體系之間的界限會進一步模糊。

"如果金門變得與中國大陸更緊密,那這裡還會是一個我願意居住的地方嗎?"她問道。"為什麼要發展看上去就好似只有一種可能?"

在1992年取消軍事管製法以前,金門有數萬名台灣駐軍,居民為駐軍提供服務營生。2001年,金門與廈門開通30分鐘的輪渡,從此成為吸引中國遊客的磁石。

在金門北部可以看到廈門正在建設一座大型機場。金門副縣長李文良表示,連接廈門的大橋最有可能的路線就是經過該機場。他估計,這樣一座橋可能長達8公里,耗資超過3.22億美元。

金門首座提供公寓式服務的地產項目僑茂國際總經理Henry Lee表示,海峽兩岸加強融合的前景促使台灣投資者購買了118套公寓中的大部分。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9年提出海峽兩岸融合發展一年後,這座地產項目啟動。其廣告上顯示,廈門的房價高過金門。一本畫著金門與廈門大橋草圖的小冊子上寫著:人來了,錢就來了。

(路透社)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