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台灣大選熱詞:假訊息分割世界

羅法(發自台北)
2019年12月18日

假新聞不是選舉特有的產物,也不是台灣特有的現象。但是,在台灣2020年總統大選前夕,它卻頻繁的撩撥著選民的情緒。在這個紛亂的時代,還有什麼能相信?

Taiwan Nationalfeiertag | Feier in Taipeh | Tsai Ing-wen, Präsidentin
台灣現任總統蔡英文因論文造假謠言成為假訊息的頭號受害者之一圖片來源: Reuters/E. Lam

(德國之聲中文網)隨著總統大選越來越接近,坊間與政治有關的假消息也大量流竄。不論當事人或民間的事實查核團體如何出面澄清,都彷彿無法追上謠言傳播的速度。

其中延宕最久、多次澄清都無法弭平的,當屬台灣總統蔡英文的博士論文爭議。今年5月20日,台灣大學法律系名譽教授賀德芬召開記者會,稱在蔡英文母校倫敦政經學院(LSE)查找不到蔡英文的論文。 6月,知名主持人彭文正在臉書上附和美籍華裔評論家曹長青,質疑蔡英文論文造假。當時適逢民進黨進行總統候選人黨內初選民調,獲得廣大關注。

儘管蔡英文多次澄清,甚至進一步展示論文原稿、並且授權台灣的國家圖書館公開閱覽,至今仍然有許多人以倫敦政經學院圖書館找不到蔡英文的論文為由,繼續抨擊蔡英文假造學歷。

台灣總統蔡英文的博士論文是35年前寫成,被指出有錯字與塗改,蔡英文表示因為當時技術不發達,使用打字機撰寫在所難免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J. Reichert

假新聞不隻影響政治人物,也波及到老百姓。 12月初,雲林縣長張麗善在接受議會質詢時,拿出一張單子,指控農業委員會11月開放花生進口衝擊到本土產業。她拿出的文件是上載的金額為「關稅配額進口權利金」,是針對2020年的進口花生所決定的「進口權利金額」,只是最終「進口價格」的一部分。然而,該文件上所載的金額之後卻被誤傳為「進口價格」,導致花生的價格從原本11月初的每公斤約78元,跌落到每公斤43元左右。雖然農委會已經出面澄清,花生真正的進口成本每公斤成本要價65-81元,不是謠傳的30多元,但是卻仍然無法阻止價格狂跌。

之後,民進黨與國民黨互相攻擊:民進黨批評國民黨製造假新聞、影響市場預期心理,是價格崩盤的罪魁禍首;國民黨則持續批評進口花生的民進黨才是造成價格崩盤的主因。國民黨籍的張麗善與民進黨籍的蘇治芬演變成互相控告的局面。一直到12月17日,由中華海域漁業權益協會號召的挺韓國瑜、下架蔡英文活動中,抗議者從宣傳車上砸下花生,譴責執政者造成花生跌價。

舊的沒去,新的又來

「假新聞」是最廣為人知的一個統稱,但如果借用目前國際上最精確的用詞,應該統稱為「假訊息」,再細分成人為疏失造成的錯誤資訊(misinformation)、有心人士造假的資訊( disinformation)以及蓄意使用真實資訊攻擊他人的惡意資訊(malinformation)。

以主題而言,假新聞也可以區分成民生類型、醫療類型、政治類型等不同類型。

隨著科技進步以及通訊軟體的普及,假消息的散播也變得更加迅速,甚至大幅超越真消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

公民協作事實查核團體「Cofacts真的假的」的共同創辦人比鄰從2016年團隊創建之初就開始工作,至今長達3年之久。該團隊專門針對LINE上傳播的不實訊息進行事實查核。比鄰點出,有時候事實查核的結果會隨著新消息的出現而改變,使得澄清更加困難。

她舉例:「像顏真卿的畫作被搬到東京去展覽這件事情,我在一次閉門會議上說,我查的結果是故宮的前一任館長就已經同意出借了。在場的記者馬上反駁我說我查的東西不是正確的。我當下當然說對不起,但是後來發現我查的結果是對的。」

她解釋,會發生這樣的爭議是因為事情的發展有兩個階段:第一個是前任館長說沒有,第二個是故宮發文反駁前任館長。 「記者們的資訊還停留在第一個階段,但我查到的是第二階段的事情。也就是說,查核的結果其實是會隨時間演進的。」

矛盾的是,雖然事情的真相會隨著時間推進逐漸揭曉,但是網路上流竄的訊息卻不一定會。比鄰從「Cofacts真的假的」後台觀察到,假消息有隨著社會事件「重出江湖」的現象:「2017年初,在同性婚姻準備要讓大法官釋憲的時候,LINE上面就有流傳一張法國20萬人上街反同婚的圖片。雖然已經澄清過,但這個訊息在2018年九合一公投前,又再被拿回來流傳。」

同性別的兩人是否能夠登記成為伴侶,一度是社會上受到熱議的話題,也是假新聞的熱門主題之一圖片來源: DW/Chung-Lan Cheng

民間的應對方法

台灣的民間團體早在2015年就注意到假新聞對社會形成的威脅,開始進行查核工作。例如專注在LINE上面辟謠的「蘭姆酒吐司」、「MyGoPen麥擱騙」都是在2015年創立,製作有趣的圖文澄清不實訊息。 2016年底,「Cofacts真的假的」開啟了聊天機器人的辟謠模式。 2018年初,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也創立了事實查核中心,以發布事實查核報告的方式,謹慎的驗證資訊。

這些團體工作多年,卻一直沒有獲得大眾的重視。一直到2018年9月社會才意識到假新聞的嚴重性。以台灣人主要使用的搜尋引擎Google上面的趨勢分析工具Google Trends來看,「假新聞」這個字的搜尋熱度一直到2018年9月,大阪辦事處處長蘇啟程自縊之後才開始上揚,一直到現在都還維持著較高的水準,平均而言幾乎是過去三年的兩倍之多。

在那之後,不只是年輕人愛看的網路媒體,就連中高齡人愛看的電視台也開始製作假新聞報導。華視新聞台除了會在新聞下方用跑馬燈澄清假訊息,也與事實查核中心合作,製作新聞單元「打假特攻隊」。通訊軟體LINE也和既有的民間事實查核團體合作,開啟「LINE訊息查核官方帳號」。

LINE在台灣有1200萬名用戶,就算不是從小接觸科技產品的中高年齡層用戶也能輕易上手。圖片來源: DW/Maren Bekker

除了線上辟謠之外,「假新聞清潔劑」也致力於與長輩面對面接觸,教導不熟悉網路運作方式的中高年齡層如何分辨假資訊,並且告訴他們碰到可疑資訊可以向查核團體求證。他們在一年之內,踏遍台灣七個縣市的公園、市場、登山口,舉辦超過80場志工培訓、街頭行動與宣講。

「假新聞清潔劑」的Ivy告訴德國之聲,她發現在街頭行動的過程當中,長輩十分信賴人際網路提供的資訊,而因此遭受到經濟上或是健康上的損失。她認為,透過面對面建立人際關係,能夠有效的教導長輩如何分辨假新聞,也讓他們認知轉傳會造成什麼影響。

「我蠻樂觀的。我們希望大家互相關心與連結。」Ivy 說:「假新聞最難的,是當人跟人之間的溝通越來越依賴網路,變得在現實生活中很少關心自己身邊的人,導致身邊的人默默受害也不曉得。」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