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在全球無人機市場上,中國目前佔據主導地位。不過,對於那些希望實現無人機供應多元化的德國企業而言,台灣正變得越來越有吸引力。
台灣智庫「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本月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到2025年第一季度,德國已經成為台灣製造無人機的第二大進口國。
「我們正試圖(在無人機領域)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德國聯邦國防軍大學情報與安全研究中心(CISS)的研究員傑克遜(Verena Jackson)告訴DW。
北京將台灣視為中國的一部分,一直積極阻止台北與其他國家建立外交和商貿關係。鑑於德國與中國經濟合作密切,北京可能會對德國有意轉用台灣製造的無人機及其關鍵零件感到不滿。
台灣正成為無人機領域的「後起之秀」
德國聯邦國防軍大學的學者傑克遜表示,儘管中國仍佔據無人機市場的主導地位,估測約佔全球產量的70-80%,但台灣正成為供應鏈中的「後起之秀」。
台灣智庫「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 國安研究計劃副組長張紘綸對DW表示,台灣企業正努力做到一切都China-free(與中國撇開干係),這對於其歐洲合作夥伴來說非常有吸引力。
自2022年以來,台灣加大力度發展自主無人機產業,並構建「非紅供應鏈」,即不受中國影響的生產鏈。
這是台北防禦北京可能的入侵戰略的一部分。如果發生戰爭,台灣可能會遭遇中國封鎖,無法獲得航運通道。
「因此,我們需要擁有自己的生產各種(無人機)零件的能力,」 張紘綸說道。
台灣女性備戰:避難包裡該不該放保險套?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歐洲取代美國、成為台灣無人機的主要出口目的地
根據台灣 「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的報告,自2024年下半年以來,歐洲已經取代美國,成為台灣無人機的主要出口目的地。
這一轉變發生在中國以擔憂國家安全為由,加強對無人機及其零件、尤其是具有軍事或軍民兩用功能的無人機的出口管制之際。
不過,許多分析人士認為,這種轉變更多是西方內部的原因,不滿並警惕中俄親密關係。
「歐洲方面正在努力實現國防自主,希望製造自己的武器、無人機」,台灣 「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駐柏林研究員孫如彤告訴DW。
去年12月,歐盟宣佈對四家中國公司實施制裁,原因是這些公司「向俄羅斯軍方供應敏感的無人機零件和微電子元件」。
去年訪問北京期間,時任德國外交部長的貝爾博克警告稱,來自中國工廠的無人機「破壞了歐洲中部的和平」,「損害了我們的核心安全利益」。
德國聯邦國防軍大學情報與安全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傑克遜還指出,自2022年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德國已經意識到「在網路安全以及無人機領域的中國威脅」。不過她也指出,德國目前仍然「非常依賴中國無人機,不僅依賴整機,也依賴零件”。
台灣致力於向德國提供「關鍵」零件
雖然台北希望能構建無人機的「非紅供應鏈」,但是柏林恐怕很難做到這一點。
傑克遜表示,完全切斷與中國聯繫是不現實的,尤其是考慮到中國在稀土等原材料方面的主導地位——這些原材料是無人機技術的關鍵組成部分。
德國目前嘗試的是實現軟體、感測器、晶片等關鍵零件的供應鏈多元化,畢竟這些領域具有更高的國家安全風險。例如,軟體更新就容易導致數據洩露。
「這基本上是一扇敞開的大門,所有訊息都可以從德國流出,然後流向外國情報部門,」傑克遜說。
台灣擁有全球最先進的晶片製造商和強大的訊息技術產業,可以在這方面有所作為。
張紘綸表示,儘管台灣企業在德國無人機市場上目前僅佔很小份額,但「我們試圖向德國提供的零件是發動機、晶片這些非常關鍵的零件,以及我們的系統集成經驗」。
傑克遜指出,雖然德國老牌企業與中國供應商有著長期的合作關係,但如今無人機生產在德國南部地區蓬勃發展,初創企業也越來越願意與台灣合作。
本月初,台灣與在美國、德國都有營運的國防科技公司Auterion簽署了一項合作協議,開發在烏克蘭經過實戰檢驗的無人機軟體,以幫助加強針對中國軍事威脅的防禦能力。
近年來,台灣強調「國防不能仰賴對方的善意」,開始加強國防軍備自主研發,展開「國艦國造」、「國機國造」、「潛艦國造」等計劃。下面我們來盤點一下這些台灣製造。
圖片來源: Chiang Ying-ying/AP Photo/picture alliance台灣首艘潛艦國造「海鯤軍艦」2023年9月28日舉行下水典禮。台灣總統蔡英文在致詞時說,「我們做到了」,「歷史將會永遠記得這一天」。海鯤號造價逾493億新台幣,長約70米,寬約8米,高度18米,配備6具魚雷發射管、MK48重型魚雷、UGM-84魚叉反艦飛彈。蔡英文表示,海鯤號將於2025年投入使用,屆時台灣將會有三艘具備完整作戰能力的潛艦。但一些防務分析人士認為,海鯤號入列服役可能需要更長時間。台灣目前有兩艘劍龍級潛艦,是上世紀80年代向荷蘭購入。
圖片來源: Chiang Ying-ying/AP Photo/picture alliance雲豹裝甲車(CM-32/33/34)是中華民國陸軍兵工整備發展中心研發的八輪傳動裝甲車,於2002年完成首輛原型車。圖為CM-32指揮車型。而CM-33為榴彈機槍裝步戰鬥車,CM-34為30公釐機炮裝步戰鬥車。據中央社援引台灣國防部資料,雲豹八輪甲車共可乘坐9人,巡航裡程達800公里,轉向半徑11公尺,採用八輪全時傳動模式,具高度機動、越野與涉水能力。台媒報導稱,CM-34最高速每小時100公里,車身防護可抗12.7公釐機槍射擊,武器系統有效射程3000公尺。
圖片來源: gemeinfrei「玉山艦」是新型兩棲運輸艦,該艦於2021年4月13日在高雄港區下水。中央社援引台灣海軍報導稱,此軍艦將擔負兩棲作戰、外離島物資支援、人道救援等任務。此運輸艦以台灣最高峰為典故,命名「玉山艦」,預計2022年交艦。
圖片來源: Ann Wang/REUTERS台灣總統蔡英文和國防部長邱國正等人出席了「玉山艦」的下水典禮。蔡英文表示,玉山艦除了是台灣海軍首艘萬噸級兩棲運輸艦外,「更是依據國防戰訓需求而設計建造,是國艦國造的另一里程碑,相信有了這艘運輸艦加入,能強化海軍執行任務能力,讓國防力量更加堅實」。
圖片來源: Ann Wang/REUTERS根據中華民國海軍網站,台灣「國艦國造」計劃對於沱江軍艦建造、磐石軍艦建造和光華六號後續艇建造給出詳細說明。其中沱江軍艦係(圖)為迅海計畫建置的多功能三級艦;具有雷達隱身功能和「強大的打擊火力以及高存活性設計」。第一艘原型艦2012年11月動工建造,2014年3月舉行下水儀式,同年12月交付。
圖片來源: Sam Yeh/AFP/Getty Images磐石艦的全名「磐石號快速戰鬥支援艦」,屬於油彈補給艦。其名稱典故來於台灣百岳之磐石山,在2015年1月交艦,是台灣排水量最大的船艦。據報導,磐石艦擔負油彈補給與人道救援任務,艦上有野戰醫院,甲板與機庫可以各停放一架33噸直升機。
圖片來源: Kyodo/picture alliance光華六號後續艇是台灣國際造船(CSBC)為中華民國海軍製造的導彈快艇,屬於近岸作戰打擊兵力。這是依據中華民國海軍「光華六號」計劃案建造的導彈快艇,中華民國海軍網站表示,「因應台海戰備需求,海軍需籌建性能較優、耐波性較佳之大型飛彈快艇」。「光華六號」計劃共建造30艘導彈快艇,全案已於2011年12月2日完成。
圖片來源: Sam Yeh/AFP/Getty Images除了「國艦國造」外,也有「潛艦國造」,也就是自制防禦潛艦。中華民國海軍自行研究並設計建造的柴電潛艦在2014年時開始規劃,並於2016年首度正項編列預算啟動。該自制防禦潛艦由台灣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負責規劃並與美國企業洛克希德馬丁共同研製,排水量大約2500噸到3000噸之間,由台灣國際造船公司負責建造。預計首艘原型潛艦最快2024年下水、 2025年正式成軍。
圖片來源: Ann Wang/REUTERS除了艦艇外,台灣在反艦飛彈和制海武器領域也進行自主研發,最有名的當屬「雄風」系列。該類型的反艦飛彈普遍裝備於大中小型作戰艦艇上,其研製始於上世紀70年代末期,分I/II/III三個型號,其中圖為III型(簡稱「雄三」)超音速反艦飛彈。台灣軍方沒有正式公佈「雄三」的有效射程。
圖片來源: Ritchi B. Tongo/EPA/picture alliance經國號戰鬥機又稱F-CK-1戰鬥機,這是台灣在美國技術協助下設計、開發的一種輕型超音速多用途噴氣戰鬥機。在中華民國空軍的規劃下,此戰鬥機與台灣從法國採購的幻影2000-5戰鬥機以及從美國採購的F-16戰鬥機,一同構成台灣空軍防衛的主力。這是1980年代在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指示下展開的「自制防禦戰機」,命名為「經國號」以紀念蔣經國。
圖片來源: Chris Stowers/AFP/Getty Images台灣自主製造戰機的發展專案分四個部分,分別為「鷹揚」、「雲漢」、「天雷」和「天劍」。其中「鷹揚」發展機身,「雲漢」發展引擎及其相關係 統,「天雷」發展航電系統,「天劍」發展空對空導彈。圖為天劍二型空對空導彈,此中程導彈是由中華民國中山科學研究院在美國協助下為經國號戰機所研發生產的裝備。
圖片來源: Sam Yeh/AFP/Getty Images蔡英文上台後力推 「國機國造」計劃,圖為被視為台灣本土製造代表之一的新式軍用高級教練機 「勇鷹」,該原型機在2019年9月亮相。據媒體報導,勇鷹(T-5 Brave Eagle)屬於第五代高級噴氣教練機,也能在「平戰轉換」的需求下轉換為攻擊機的角色,執行防衛作戰的任務。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P Photo/Chiang Ying-Ying銳鳶無人機,原名 「中翔二號」無人機,是台灣中科院研發的戰術型無人飛機系統。據報導, 此系統具有快速部署、長時滯空巡偵、目標監偵定位、電子反干擾與即時影像傳輸等功能,目前在台灣島地面部署,進行戰場偵察、不對稱作戰與提供天然災害救災資訊等任務。
圖片來源: gemeinfrei除了「國機國造」計劃外,台灣也在反戰術彈道導彈方面推出 「層系計劃」,由中華民國中山科學研究院研發天弓防空系列。其中,天弓三型(簡稱「弓三」)被專門編列為 「強弓專案」。據研發者介紹,弓三武器系統除了飛彈及箱之外,其射控系統包含相列雷達、戰術中心、電源車、通信中繼及發射架,可同時接戰高性能戰機、巡弋飛彈、反輻射飛彈及短程戰術彈道飛彈等多目標威脅。
圖片來源: Sam Yeh/AFP/Getty Images雷霆2000多管火箭系統是高度整合的射擊指揮系統,是台灣參考各國現代化設計後自力研製的多管火箭炮。該系統1997年正式公開,2012年9月1日移交台灣陸軍。據報導,整套系統以射擊指揮車、炮車、AT8X8彈藥車和三種規格的炮兵火箭組成。這一射擊指揮系統具有可自行判斷彈種、自動依彈種計算射擊諸元、自動調整發射器高低角度與射界等特點。
圖片來源: Yin-Shan Chiang/ZUMA Wire/imago images 台灣無人機目前面臨的挑戰
雖然台灣的目標是向其他民主國家提供無人機及其關鍵零件,但目前台灣的無人機生產還難以滿足自身需求。
台灣設定了到2028年每年生產18萬架無人機的目標。然而目前台灣的年產能僅有8000至10000架,遠遠低於這一目標。
根據台灣 「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報告,「非紅供應鏈」下的台灣無人機目前面臨成本高昂、訂單較少的問題。
台灣 「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 國家安全組及經濟安保組的政策分析師方怡然稱,當前首要任務是提升台灣無人機的網路安全,使其符合美國針對無人機系統的安全標準。
這可能有助於打開歐洲市場。「當我們看到美國和台灣正在密切合作時,德國企業肯定會效仿,」傑克遜說。
台德無人機合作面臨重重障礙
此外,德國在減少對中國無人機及其關鍵零件的依賴方面也面臨著自身的挑戰。
「我們的採購法律非常注重成本,而中國仍然是成本效益最高的國家,」傑克遜說。「實施網路安全、安保措施也需要時間。」
據報導,去年德國軍方放寬了針對中國公司小型商用無人機的採購程序,其中包括全球最大的消費級無人機製造商大疆。
這表明,儘管安全分析師們的擔憂日益加劇,但如何應對中國無人機的潛在風險,德國處理該議題的政治意願仍然有限。「德國對此的意識和採取行動的意願正在增加,但肯定還不夠,」傑克遜說。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AI、無人機、網路戰:現代戰爭是一場科技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