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衝突台灣

台灣能否幫助德國減輕對中國無人機的依賴?

Yuchen Li 發自台北
2025年7月6日

德國希望未來從台灣購買更多無人機,而非總從中國購買。然而一些經濟和政治障礙正在制約柏林與台北之間的貿易。

圖為2023年拍攝的台灣無人機
台灣希望到2028年將無人機產能提高到每年18萬架(資料圖片)圖片來源: Chiang Ying-ying/AP/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全球無人機市場上,中國目前佔據主導地位。不過,對於那些希望實現無人機供應多元化的德國企業而言,台灣正變得越來越有吸引力。

台灣智庫「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本月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到2025年第一季度,德國已經成為台灣製造無人機的第二大進口國。

「我們正試圖(在無人機領域)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德國聯邦國防軍大學情報與安全研究中心(CISS)的研究員傑克遜(Verena Jackson)告訴DW。

北京將台灣視為中國的一部分,一直積極阻止台北與其他國家建立外交和商貿關係。鑑於德國與中國經濟合作密切,北京可能會對德國有意轉用台灣製造的無人機及其關鍵零件感到不滿。

台灣正成為無人機領域的「後起之秀」

德國聯邦國防軍大學的學者傑克遜表示,儘管中國仍佔據無人機市場的主導地位,估測約佔全球產量的70-80%,但台灣正成為供應鏈中的「後起之秀」。

台灣智庫「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 國安研究計劃副組長張紘綸對DW表示,台灣企業正努力做到一切都China-free(與中國撇開干係),這對於其歐洲合作夥伴來說非常有吸引力。

自2022年以來,台灣加大力度發展自主無人機產業,並構建「非紅供應鏈」,即不受中國影響的生產鏈。

這是台北防禦北京可能的入侵戰略的一部分。如果發生戰爭,台灣可能會遭遇中國封鎖,無法獲得航運通道。

「因此,我們需要擁有自己的生產各種(無人機)零件的能力,」 張紘綸說道。

台灣女性備戰:避難包裡該不該放保險套?

04:04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歐洲取代美國、成為台灣無人機的主要出口目的地

根據台灣 「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的報告,自2024年下半年以來,歐洲已經取代美國,成為台灣無人機的主要出口目的地。

這一轉變發生在中國以擔憂國家安全為由,加強對無人機及其零件、尤其是具有軍事或軍民兩用功能的無人機的出口管制之際。

不過,許多分析人士認為,這種轉變更多是西方內部的原因,不滿並警惕中俄親密關係。

「歐洲方面正在努力實現國防自主,希望製造自己的武器、無人機」,台灣 「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駐柏林研究員孫如彤告訴DW。

去年12月,歐盟宣佈對四家中國公司實施制裁,原因是這些公司「向俄羅斯軍方供應敏感的無人機零件和微電子元件」。

去年訪問北京期間,時任德國外交部長的貝爾博克警告稱,來自中國工廠的無人機「破壞了歐洲中部的和平」,「損害了我們的核心安全利益」。

德國聯邦國防軍大學情報與安全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傑克遜還指出,自2022年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德國已經意識到「在網路安全以及無人機領域的中國威脅」。不過她也指出,德國目前仍然「非常依賴中國無人機,不僅依賴整機,也依賴零件”。

台灣致力於向德國提供「關鍵」零件

雖然台北希望能構建無人機的「非紅供應鏈」,但是柏林恐怕很難做到這一點。

傑克遜表示,完全切斷與中國聯繫是不現實的,尤其是考慮到中國在稀土等原材料方面的主導地位——這些原材料是無人機技術的關鍵組成部分。

德國目前嘗試的是實現軟體、感測器、晶片等關鍵零件的供應鏈多元化,畢竟這些領域具有更高的國家安全風險。例如,軟體更新就容易導致數據洩露。

「這基本上是一扇敞開的大門,所有訊息都可以從德國流出,然後流向外國情報部門,」傑克遜說。

台灣擁有全球最先進的晶片製造商和強大的訊息技術產業,可以在這方面有所作為。

張紘綸表示,儘管台灣企業在德國無人機市場上目前僅佔很小份額,但「我們試圖向德國提供的零件是發動機、晶片這些非常關鍵的零件,以及我們的系統集成經驗」。

傑克遜指出,雖然德國老牌企業與中國供應商有著長期的合作關係,但如今無人機生產在德國南部地區蓬勃發展,初創企業也越來越願意與台灣合作。

本月初,台灣與在美國、德國都有營運的國防科技公司Auterion簽署了一項合作協議,開發在烏克蘭經過實戰檢驗的無人機軟體,以幫助加強針對中國軍事威脅的防禦能力。

台灣無人機目前面臨的挑戰

雖然台灣的目標是向其他民主國家提供無人機及其關鍵零件,但目前台灣的無人機生產還難以滿足自身需求。

台灣設定了到2028年每年生產18萬架無人機的目標。然而目前台灣的年產能僅有8000至10000架,遠遠低於這一目標。

根據台灣 「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報告,「非紅供應鏈」下的台灣無人機目前面臨成本高昂、訂單較少的問題。

台灣 「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 國家安全組及經濟安保組的政策分析師方怡然稱,當前首要任務是提升台灣無人機的網路安全,使其符合美國針對無人機系統的安全標準。

這可能有助於打開歐洲市場。「當我們看到美國和台灣正在密切合作時,德國企業肯定會效仿,」傑克遜說。

台德無人機合作面臨重重障礙

此外,德國在減少對中國無人機及其關鍵零件的依賴方面也面臨著自身的挑戰。

「我們的採購法律非常注重成本,而中國仍然是成本效益最高的國家,」傑克遜說。「實施網路安全、安保措施也需要時間。」

據報導,去年德國軍方放寬了針對中國公司小型商用無人機的採購程序,其中包括全球最大的消費級無人機製造商大疆。

這表明,儘管安全分析師們的擔憂日益加劇,但如何應對中國無人機的潛在風險,德國處理該議題的政治意願仍然有限。「德國對此的意識和採取行動的意願正在增加,但肯定還不夠,」傑克遜說。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AI、無人機、網路戰:現代戰爭是一場科技較量

03:42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