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首次會談 雙方談了什麼?

2022年6月28日

該倡議被台灣政府視為重大突破與利多,但也遭反對者批評是台灣的「大內宣」。台美兩方對首次會談似乎相當滿意,但該對話能否為未來的貿易協定談判打開一扇窗?亦或形式意義大於實質意義?

Taiwan I Yuan kündigt den Start der Taiwan-US 21st Century Trade Initiative an
台灣跟美國6月啟動「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圖片來源: Executive Yuan,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U.S.-Taiwan Initiative on 21st-Century Trade)週一(6月27日)在華府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舉行首次會談。該倡議6月初由台美兩方共同宣佈啟動,目的是深化兩地經濟體的關係,引發北京強烈批評。

美國貿易代表署27日發佈新聞稿指出,美國副貿易代表比安奇(Sarah Bianchi)說:「這項倡議將創造市場機會,促進創新,並為我們的勞工和企業創造包容性的經濟增長。」 

早前,美國總統拜登宣佈成立 「印太經濟架構」(IPEF),並未納入台灣。台美共同宣佈啟動「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當時外界分析,該倡議是希望用另一種更彈性的作法讓台灣參與。北京則要求美國停止所作所為,否則會將「中美關係帶入危險境地」。

華盛頓方面表示,會談的範圍是有限的,符合與台北的「非官方」關係。

中央社指出,原訂出席的台灣行政院政務委員鄧振中因為在墨西哥確診新冠,改採視訊出席;美方由副貿易代表畢昂奇(Sarah Bianchi)主談,駐美代表蕭美琴也親自前往美國貿易代表署參加會議。

台灣駐駐美代表蕭美琴會後向媒體表示,4個多小時的對話非常有建設性,也非常廣泛,包括美方要求的法定流程,與利害相關者進行對話。

美國貿易代表署指出,比安奇和台灣代表鄧振中重申了他們的共同興趣,即制定具體的方法來深化美台經貿關係,推進基於共同價值觀的相互貿易優先事項,並為勞工和企業促進創新和包容性經濟增長。 

台美還談了什麼?

此外,在美國在台協會和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TECRO)的主持下,該場會談還討論了如何制定具體談判途徑,以達成具有高標準承諾和有經濟意義的成果的協議。這些承諾將涵蓋若干貿易領域,包括貿易便利化、監管實踐、農業、反貪腐、中小企業、數字貿易、勞工、環境、標準、國有企業以及非市場政策實踐。 

雙方也與美國和台灣的幾個團體進行圓桌對話。 包括國會議員和勞工及商業領袖在內,他們分別分享了他們對美國和台灣如何共同推進貿易政策的看法,這些政策有利於工人和企業,並促進包容性、公平和負責任的增長,從而使他們在經濟上有所受益。

蕭美琴透露,雖然美國國會正值休會,仍有多位關心貿易議題的美國參議員透過視訊表達支持「台美貿易倡議」的立場。除美方代表外,因適逢「選擇美國投資高峰會」(SelectUSA Investment Summit)在華府舉行,蕭美琴指出,會議也邀請台灣業界代表,從台灣產業角度和美方對話,傳達不只台灣官方、還有業者的聲音,讓美方進一步瞭解台灣需求。

美國貿易代表署表示,比安奇和鄧振中近期將會舉行更多對話。蕭美琴則向台灣媒體表示,她期盼在7月8日完成公共評論流程等內容後,針對相關貿易協定談判能正式展開,但後續時程仍須再跟美方進一步洽商。

「台美貿易倡議」為雙方帶來什麼?

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貿易專家馬修.古德曼(Matthew Goodman)早前曾經向路透社分析,「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的內容與「印太經濟架構」高度重疊。他說:「我們可以合理得到一個結論,政府希望透過類似途徑讓台灣參與『印太經濟架構』」。但古德曼也強調,美國官員不太可能會公開強調此事。

台灣《經濟日報》曾經評論,相較於《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此次「台美貿易倡議」所欲達成的標準還要更高。例如,非但要注重勞工權益,還要打造「以勞工為中心的貿易」,著重「創新與包容性成長」;不但要關心中小企業,還要具體「協助中小企業貿易」。

該評論指出,要達到這兩個目標非常艱難且「充滿挑戰,絕非易事」。分析並稱,台灣國中小企業的存活發展很依賴「不過高」的勞動薪資與「不過好」的勞動條件,因此,可以想像「打造以勞工為主的貿易」與「協助中小企業貿易」會是多麼艱難的目標。另外,台灣經濟需「包容性成長」已談論多年但「至今仍是空谷足音」。

台灣《風傳媒》則認為,「台美貿易倡議」位階低,因不必經過國會批准,代表其法律地位與約束力都不是太高。另外,該倡議完全不涉及關稅與市場准入,因此對台灣而言,其實是缺乏立即的實際利益。

(中央社、法新社、USTR等)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