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各國看德大選:還能再連任?讓人羨慕嫉妒恨

文木 摘編
2017年9月24日

周日的德國大選也受到各國關注,中美俄等國媒體是怎麼看待這次選舉的?這些國家對下屆德國政府有著何種期待和擔憂?誰又是"默嬸"的鐵桿粉絲?誰又可能對她或再次連任感到"眼紅"呢?德國媒體的駐外記者們對此進行了觀察。

Deutschland Symbolbild Wahlen Stimmabgabe Wahlbeteiligung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P. Endig

(德國之聲中文網)

美國

歐巴馬即將卸任美國總統前夕到訪柏林時曾表示,梅克爾是他最密切的國際合作夥伴,並且說,如果他是德國人,會把票投給梅克爾。現任美國總統川普如果可以投票,會選擇誰人們不得而知。

對外國並不太關心的美國人中,大部分人包括美國政界人士都看好梅克爾,認為她可以第四次當選德國總理。《威斯特法倫評論報》(Westfälische Rundschau)駐美記者Dirk Hautkapp寫道:"考慮到英國退歐,考慮到應對普丁,人們需要她,讓她做可靠之錨。哪個黨派聯合執政?這不太重要。幾乎沒有人認識梅克爾的對手舒爾茨。自民黨(FDP)之類的小黨對於美國人來說更是陌生。"

英國

在選戰進入最後的倒計時,德國社群網站、報紙、電視鋪天蓋地報導大選的當下,本周五(9月22日),英國首相梅短暫躋身躍上各大德媒頭條:在義大利歷史名城佛羅倫斯,特裡莎‧梅發表講話稱,英國將於2019年3月正式脫歐,但需要一個兩年的過渡期,這樣將會"創造寶貴的安全感"。

放眼國際政壇,像德蕾莎·梅伊或是梅克爾這樣身居要職的女性鳳毛鱗角。梅一擔任英國首相就被外界與梅克爾比較。的確,她和梅克爾有著一些相似之處,倆人都已年過60,並且都出自具有宗教背景的家庭。她們在大學學的也都是自然科學,同時都被視為是務實的女政治家。

英國媒體是怎樣評價梅克爾的呢? "天空新聞台"(Sky News)形容梅克爾是"全球最有權力的女性",《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認為她是"自由世界的領袖"。英國人對社民黨人士舒爾茨所知不多,再加上他曾擔任過5年的歐洲議會主席,2016年英國公投決定退歐後對採取倫敦嚴厲的態度,與之相比,梅克爾被認為是穩妥之選。

民調結果顯示,受訪者普遍認為梅克爾會獲得選舉勝利。英國舉行退歐公投時,許多英國人當時預測,英國不會是退歐。不知道這次英國人對德國大選的預測是不是準確。

俄羅斯

今年7月初,德國內政部曾指出,俄羅斯有可能嘗試對德國聯邦議院大選施加影響。此前舉行過的美國和法國大選中都有跡象顯示,俄羅斯曾試圖對這兩個國家的選舉施加影響。內政部長德梅齊埃说,散播虛假訊息是此類駭客襲擊最常使用的一種傳統手段。駭客通過"謊言和半假半真的消息"對輿論的形成施加影響。

對俄羅斯駭客的擔心現在並不大。《威斯特法倫評論報》駐俄羅斯記者 Stefan Scholl認為,其中之一的原因是,梅克爾的對手舒爾茨本人被認為是普丁的批評者。俄羅斯塔斯社(TASS)報導有些失望地評價道:"德國選戰缺乏懸念"。

土耳其

德土關係目前並不能用融洽來形容。土耳其在沒有具體指控的情況下,曾多次逮捕在土耳其的德國人。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曾多次指責梅克爾使用納粹手段。

梅克爾計劃減少與土耳其的經濟合作,這對安卡拉是一大打擊。因為德國是土耳其最大的貿易夥伴和投資者。《威斯特法倫評論報》援引土耳其外長恰武什奧盧(Mevlüt Cavusoglu)表示,梅克爾拿土耳其"開刀"是為了給自己拉選票,他認為選舉過後,雙方關係又會走向正常。該報駐土耳其記者Gerd Höhler卻持有另外的觀點:只要德國公民還被土耳其當政治犯關在監獄裡,雙方的關係就難以回暖。

中國

德國最重要的經濟夥伴之一--中國是怎麼看待德國大選的呢?德國《商報》一篇文章指出,德國大選在那裡幾乎不受關注。人們覺得梅克爾會贏得選戰。對北京來說,最重要的是德國外交和貿易政策保持穩定。所以在中國社群網站上,這個話題也沒有引起網民的太多關注。

中國媒體對選舉也缺乏熱情。周五央視公佈了一份民調結果,其中顯示梅克爾連任無疑,如果選舉結果真是如此,她就會連續擔任16年的德國總理。中國最高領導人可不能任職這麼長的時間。德國大選結束後,中國10月將迎來一場重要的會議--十九大。因為年齡原因,十九大將對中共很多重要崗位進行重新洗牌,其中包括政治局常委中的多席,其中也許有人對梅克爾能夠多次連任抱著"羨慕嫉妒恨"的情緒。目前,關於中共高層的人事變動存在諸多猜測。

德國大選:「留德華」們會選誰?

02:55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