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吉利收購沃爾沃引發專家意見分歧

2010年3月30日

中國吉利汽車公司收購瑞典沃爾沃在歐洲引起不同的反響。贊成者認為,此一收購舉動為沃爾沃擴大在中國市場份額提供良機。批評者則對沃爾沃今後的品牌價值,以及低端汽車生產商吉利能否為沃爾沃開拓中高檔市場提供有效的幫助,持懷疑態度。德國之聲記者為您採訪了來自瑞典和德國的兩位專家,

沃爾沃是個響當當的品牌圖片來源: AP

奧西楊森(Eva Ossiansson)女士是瑞典哥特堡大學經濟學院的副教授。去年11月,受沃爾沃公司工程師工會的委託,她就沃爾沃被吉利收購後對沃爾沃的品牌、市場營銷和員工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了調查。

最令調查者擔心的是,沃爾沃的品牌和形象是否會在與吉利聯姻後受損。奧西楊森女士說:"吉利試圖通過併購沃爾沃,實現經濟上的規模效應。但他們沒有認識到,中高檔車市場上的消費者不會購買一輛他們並不清楚品質究竟如何的汽車。"

也就是說,儘管吉利希望通過收購沃爾沃,借助其品牌打進中高檔汽車市場,但吉利-沃爾沃這樣一個聯合品牌,是否還能維系消費者的信任,令調查者擔心。

作為對這一擔憂的回應,吉利公司總裁李書福與沃爾沃方面經過談判後表示,收購後沃爾沃品牌仍將保持其獨立性。德國杜伊斯堡大學汽車工業經濟學教授杜登霍夫(Ferdinand Dudenhöffer)介紹說:"吉利將實行與大眾汽車公司類似的分品牌戰略。大眾與其下屬品牌,如斯柯達、奧迪和賓利,在採購、生產和研發領域,有共享的部分,以此降低成本。而在市場營銷、品牌推廣、產品設計和獨特的技術上,則完全保持各品牌的獨立性。"

杜登霍夫教授認為,此一收購舉動對沃爾沃而言最大的益處在於,能夠擴展在中國市場上的份額。他說:"沃爾沃在歐美市場已經建立了長久的信譽,而在亞洲並未站穩腳跟。與吉利在一起,沃爾沃將能在亞洲增強力量,顯著提高銷售額。亞洲和中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汽車銷售增長市場。誰在那裡,誰就可以成為贏家。誰不在那裡,就只能是汽車生意的輸家。"

但對這一點,奧西楊森女士也抱有一定的懷疑。她的理由是,吉利公司作為低端汽車生產商,在中國的中高檔市場並不佔有資源和優勢,從而無法為沃爾沃提供所需要的支點。她說:"吉利公司不在中高檔汽車市場內,與這一市場上的客戶沒有聯繫。這個市場是沃爾沃所需要的。而吉利公司有聯繫的消費者群體,沃爾沃並不感興趣。"

與吉利公司聯姻,並不意味著沃爾沃自動就會在中國獲得更多的市場分額。不過,奧西楊森女士也表示,吉利的本土優勢、對中國國情的瞭解、包括在語言上,還是會為沃爾沃的發展提供支持。

奧西楊森女士說,無論如何,經過談判後,吉利集團表態實行分品牌戰略,這是收購成功十分關鍵的一點。但雙方在企業文化上還存在非常大的差異。她說:"吉利公司內部等級森嚴,他們有'懲罰'機制,實行'軍事化管理'。而沃爾沃的企業文化則是,每個員工都受到重視,都非常重要,這貫穿於整個管理文化中,而不強調等級制度。"

不過,吉利公司在談判過程中表示出對工會等維護員工權益組織的好感,並表現出樂於學習借鑑相關做法的興趣。奧西楊森說,如果企業文化今後按照這一方向從沃爾沃向吉利流動,而不是相反,那將會是積極的變化。

展望沃爾沃未來在中國市場上的表現,儘管有種種疑慮和障礙,德國杜伊斯堡大學杜登霍夫教授仍表示樂觀。他同時預測,沃爾沃加盟吉利後,在中國的歐洲汽車品牌將面臨更為強大的競爭,"在中國中高檔汽車市場上,吉利-沃爾沃將對歐洲和德國汽車品牌,尤其是奧迪,構成更大的競爭。而這最終將有助於中國向汽車製造強國的方向邁進。"

吉利在2008年11月廣州汽車展上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吉利GE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2010年3月2日,沃爾沃新的S60在日內瓦車展上圖片來源: AP
沃爾沃重視小乘客安全圖片來源: Volvo

作者:苗子

責編:石濤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