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同床異夢:波茨坦會議60周年回顧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5年8月2日

60年前的今天,1945年8月2日,波茨坦會議結束。幾天後,美國一架B-29轟炸機在日本廣島扔下一顆原子彈,蘇聯紅軍出兵滿洲;直到9月2日,在停泊在東京灣的密蘇裡主力艦上日本簽署投降書,二戰才正式宣告結束。德國之聲記者葛茨從一些塵封已久的錄音檔案中,為讀者重現60年前這次歷史性會議的片段。

蘇聯人是波茨坦會議的表面贏家圖片來源: AP

從1945年7月17日到8月2日,反法西斯聯盟的三巨頭邱吉爾、杜魯門和史達林在柏林城外波茨坦北郊的塞西林別宮開了整整兩周的長會。此刻,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並未停止,波茨坦會議結束四天後,美國在日本的廣島扔下一顆原子彈;三天後,長崎又挨了一顆;直到9月2日,參戰各方在密蘇裡主力艦的前甲板上簽署了日本投降書之後,歷時差不多整整六年的二次大戰才正式宣告結束。在這次歷史性會議中,歐洲問題是巨頭們討價還價的焦點。

杜魯門在會議之後對美國人民的全國廣播中說,「我剛從柏林回來,這個曾經想統治世界的城市。看上去,簡直像個鬼城,所有的一切都摧毀了,建築物、經濟還有人民都被毀了。」 這就是哈裡.杜魯門,美國總統的德國印象,也影響了史達林和邱吉爾的態度。從此,德國開始了非納粹化、非軍事化、解除武裝,並重建民主。

史達林在波茨坦成功地離間了美英圖片來源: AP

杜魯門說,「我們將盡我們所能,把德國變成一個正直的國家。」 那時,杜魯門剛剛入主白宮不久,而邱吉爾和史達林早在43年的卡薩布蘭卡會議就打過交道了。但是,這位英國首相和他的外長卻好像有些不在狀態。

當時在場的英國外交官、53年史達林死後到蘇共20大召開期間的英國駐蘇大使海特爵士回憶說,「邱吉爾和艾登都很疲勞。整個戰爭期間,他們都在一起工作,但是連續多年的戰事已經把他們拖的精疲力竭了。」 邱吉爾甚至一度在下院發言時失聲,不得不暫時退出會議,但在波茨坦,波蘭問題卻讓他如鯁在喉。這跟史達林提出的波蘭東部邊界問題有關,蘇聯想保持實際控制的蘇波邊界線,當時的波蘭政府也提出以德國的東部領土作交換。美國總統杜魯門覺得在這個問題上,除了承認蘇聯要求,幾乎別無選擇。波蘭亦然。

杜魯門後來回憶說,「他們都同意我的意見,邊界問題恐怕難以在柏林定下來,得等到最後的和平條約。但是德國東部的蘇佔區可以交給波蘭行政當局管理,等到最終簽訂和平條約來確定歸屬。」

歷史發展到1990年德國統一時簽訂的2加4條約,才真正確定了現有的德-波邊界。而當時,只有在西方陣營認可了新的德波邊界後,德國的重整才能開始。

杜魯門說,「重整德國,是為了消除德國再次發動戰爭的潛力;第二個目的,則是幫助這個飽受戰爭創傷的國家建立自我復甦的物質基礎。」 對西方陣營來說,史達林是否同意佔領區劃分協議至關重要。起初史達林甚至要求已經屬於美英法佔領區的地盤,他似乎還忘了曾經答應在華沙建立一個民主政權的承諾──這個蘇聯獨裁者在波茨坦也是一個強人!

當時採訪會議的美國記者萊斯基回憶道,「俄國人很危險。他們很謹慎、很禮貌,但是我想,他們在英國人和美國人之間挑撥離間。」 結果,俄國人從波茨坦滿載而歸,他們把大部分中、東歐都劃入了他們的勢力範圍。

但是,杜魯門最後呼籲人民接受這一結果,「我們還要為一個持久和平和歡樂世界繼續一起奮斗。」

(彼爾哥特.葛茨)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