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社會

吳亦凡被判刑13年附加驅逐出境

2022年11月25日

曾經的流量明星、加拿大籍的吳亦凡因為強姦罪和聚眾淫亂罪,被中國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3年,附加驅逐出境。據中國官媒報導,加拿大駐華大使館官員旁聽了宣判。

曾經的流量明星吳亦凡(圖)如今已成階下囚
曾經的流量明星吳亦凡(圖)如今已成階下囚圖片來源: ChinaImages/ZUMA Press/imago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據中國媒體報導,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周五(11月25日)公開宣判吳亦凡強姦、聚眾淫亂案,對被告人吳亦凡以強姦罪判處有期徒刑十一年六個月,附加驅逐出境;以聚眾淫亂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十個月,數罪並罰,決定執行有期徒刑十三年,附加驅逐出境。

法院經審理查明,吳亦凡於2020年11月至12月間,在其住所先後趁三名女性醉酒後不知反抗或不能反抗之機,強行與之發生性關係;2018年7月1日,吳亦凡在其住所,夥同他人組織另外兩名女性酒後進行淫亂活動。

報導特別指出,「加拿大駐華大使館官員旁聽了宣判」。

早於2021年8月就因涉嫌強姦罪被批捕

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裡,吳亦凡一直處於刑拘中。據中國官媒《人民日報》報導,2021年8月16日,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檢察署經依法審查,對犯罪嫌疑人吳某凡以涉嫌強姦罪批准逮捕。2022年6月10日,北京朝陽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了吳亦凡強姦、聚眾淫亂案。

新華社2021年8月1日曾以「吳亦凡事件給演藝界再次敲響警鐘」為題發表評論,文中強調,「吳亦凡事件不應該只是公共輿論的一次『盛宴』,更應成為演藝界的一次警鐘,國內娛樂圈存在的畸形生態該徹底整治了」。

除了中國官方嚴懲劣跡藝人的表態,《紐約時報》也引用女權活動人士呂頻說,「吳亦凡被拘留是中國『#我也是』運動向前邁出的重要一步」。她指警方拘留吳亦凡「意義重大」,也說這個例子證明「『#我也是』運動終於扳倒了在中國有實權的人」。

不過旅美歷史學者黎蝸藤在《關鍵評論網》表示,目前的證據說明了吳亦凡混亂的性生活,但但還稱不上是「MeToo」,他從目前有的事證到權力結構關係說明這個案件為何無法被視為「MeToo」運動的原因。

目前中國娛樂圈最知名的「MeToo」運動是2018年,央視前實習生弦子站出來指控知名電視主持人朱軍性騷擾。不過,此案在2022年8月塵埃落定,判決駁回弦子的全部上訴請求,維持弦子敗訴的原判,使得這個女權運動的支持者感到受挫。

吳亦凡案事件來由

北京警方2021年7月31日晚間在微博「平安北京朝陽」通報,「針對網路舉報的『吳某凡多次誘騙年輕女性發生性關係』等有關情況,經警方調查,吳某凡(男,30歲,加拿大籍)因涉嫌強姦罪,被朝陽公安分局依法刑事拘留,案件偵辦工作正在進一步開展」。吳亦凡被刑拘的相關話題當時迅速登上微博熱搜。 

2021年7月,吳亦凡遭到當時19歲的網紅都美竹指控,在她17歲時涉嫌對她「約會強暴」。都美竹還爆料,吳亦凡透過MV選女主角、工作室要簽約新人等理由,把女生邀去參加酒局、灌酒後下手得逞。她說,吳亦凡至少還用同樣的方式,跟另外7名未滿18歲的女生發生性關係。在都美竹爆料後,更多自稱受害者的女性也在網上訴說經歷。吳亦凡因這一桃色醜聞在中國社群網站上飽受輿論譴責。 

該起事件引起中國各大官媒關注,更被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青年工作委員會點名為「劣跡藝人」,要求正與其合作的委員及時止損,正與其洽談合作者暫停接觸。事件爆發後,吳亦凡代言品牌LV、寶格麗、歐萊雅男士、保時捷、康師傅等都已先後宣佈解約。      

中國官媒:「外國籍不是護身符」 

現年32歲的吳亦凡擁有加拿大國籍,出生於廣東省廣州市,在廣州和溫哥華長大。

早在2021年被批捕時,中國多家媒體就引述法界人士分析,若吳亦凡涉嫌強姦多名被害人屬實,可能構成強姦罪的加重情形,被判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無期徒刑,而外籍人士在司法審理上沒有特殊待遇,必須在中國服刑,即使被判驅逐出境也會在服刑後才執行。

《人民日報》2021年7月31日曾在微博上評論吳亦凡被刑拘稱:「 外國國籍不是護身符,名氣再大也沒有豁免權,誰觸犯法律誰就要受到法律制裁。請記住:人氣越高越要檢點自律,越當紅越要遵紀守法。」 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新聞網站「中國長安網」也在微博發表銳評:「在中國的土地上,就要遵守中國的法律。不枉不縱,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 《法制日報》指出,吳亦凡事件不再只是沾染桃色氣息的娛樂八卦,而是「實實在在的涉法事件」,給社會上了一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正義面前沒有『頂流』」的法治課。 

本文是2021年8月16日報導的更新。

© 2022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