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家審視中國媒體審查

2014年2月19日

哈佛大學尼曼基金會發布最新一期《尼曼報告》,聚焦中國政府對媒體、尤其是對新興網路媒體的審查和控制,推介反審查方法,反思中外記者對華報導的責任。

Symbolbild Zeitungen in Ketten
圖片來源: Vladimir Voronin - Fotolia.com

(德國之聲中文網)逾十位中外知名媒體人為哈佛大學尼曼新聞基金會(The Nieman Foundation for Journalism at Harvard University)的最新一期《尼曼報告-被審查》撰文,從不同角度勾勒天安門事件25年後中國新聞業的現狀。報告的封面圖片是一桶康師傅泡麵。期刊中收錄安妮-漢諾喬維斯的文章《躲避"真理部"》,提到中國網民不斷創造各式方法繞開審查制度,如用"康師傅"或"泡麵"代替前政治局常委周永康。

隨著外媒報導逐漸對中國國內造成影響,中國政府在對本國媒體監控的同時也想法設法對外媒施壓,手段之一就是拖延或拒絕給那些觸及"敏感"話題的媒體發放簽證。前路透社駐華記者慕亦仁(Paul Mooney)去年的簽證申請就被中國當局拒絕,這名曾在北京從事記者工作長達18年的資深記者在期刊中發表文章《命令與控制》,描述了中國國國內媒體的糟糕境遇和外媒記者面臨的監視、騷擾和恐嚇,並指出"恐嚇策略正在發揮作用。……一些中國最知名的記者和作家都開始沉默起來,有些人甚至離開祖國。"

外媒的挑戰和責任

憑借對中國高層腐敗的調查獲得2013年普立茲國際報導獎的《紐約時報》上海分社社長張大衛(David Barboza)撰文《追蹤錢的線索》,他認為介紹適用於美國的調查報導原則也適用於中國,發現前總理溫家寶家族巨額財富不是偶然,他預測在未來十年,會有更加多的中國領導人隱藏財富的報導,因為"隨著中國變得更加國際化,隱瞞上市公司與非上市公司的大量股份越來越困難。……涉及中國企業的調查性報導也不再容易封鎖。"他在文章最後也駁回了有關自己從溫家寶政敵獲取文件的陰謀論,他稱其只是追蹤錢的線索,"撥打了一些總理親屬的電話。出乎我意外,他們沒有掛斷。"

駐華記者處境日益惡化圖片來源: DW

美國《紐約客》雜誌記者歐逸文(Evan Osnos)則深感外媒記者肩負重任,他引用哈佛大學漢學家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曾於1948年說過的話:"中國既是記者的天堂,也是統計學家的煉獄。" 在歐逸文看來,六十五年之後的今天,費正清的話已悄然應驗。歐逸文認為外媒記者始終面對著記錄記憶的工作,而這些記憶一般是他國國民在環境或強權逼迫下不允許自我記錄的內容寫。他寫道:"我們報導的不止是一個國家,也是一出圍繞著中國有意成為世界新勢力的價值觀之爭。這是一場關於真理、責任和權力定義的無休止辯論。"

上有政策 下有對策

財新傳媒編委高昱和2013年度尼曼學者鄧瑾也在其文章《控制訊息,控制靈魂》中提及類似觀點:現今這個時代對於中國的新聞記者來說是最好的黃金時期,因為重大新聞幾乎每天都會出現,但由於審查無處不在,也是最糟糕的一個時期。他們在文中介紹了中國的媒體審查制度是如何進行的。《南方周末》前常務副主編、香港大學中國傳媒計劃主任錢剛發文《關鍵詞的秘密》,在個人經驗的基礎上推介以線上和資料庫搜索作為報導手段。

新興媒體逐漸成為重點審查對象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財經雜誌原副主編、國際透明組織2013年度清廉獎獲獎者羅昌平撰文《科技、透明度與傳統媒體》,介紹微博和微信如何打破訊息壟斷,他斷言:"社交網媒已在顛覆中國新聞業。從某種程度上講,微博帶來了言論自由,微信提供了結社自由,強勢代替受到嚴格控制的傳統媒體,成為輿論主戰場。"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胡泳則描述了" 中國的市場化媒體面臨著不確定的未來"。財新傳媒主編、07年劉易斯‧萊昂斯新聞責任與正義獎得主胡舒立撰文《商業與腐敗:中國傳媒業經歷轉型》,闡述了關於商業化獨立新聞機構的洞見。《南方人物周刊》主筆、2014年尼曼獎學金獲得者楊瀟則在其文章《道義風險》中反思"中國記者用來表達他們意見的語言戲法是另一種形式的自我審查嗎?",他在文章最後呼籲:"對權力說真話是媒體存在的理由,中國更應如此。"

哈佛大學的尼曼基金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也最知名的針對在職記者進修獎學金,歷年已有愈千人(包括中國記者)獲獎。尼曼獎學金獲得者、尼曼研究員、資深記者們共同撰寫《尼曼報告》,定期對新聞行業的現狀進行審視。

綜合報導:安靜

責編:葉宣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