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哈勒之寶-弗朗克基金會

2002年2月22日

德國東部萊比錫上方的哈勒市,給人的印象就純粹是一個「社會主義」的城市,到處是板塊狀的樓房,似乎沒有什麼獨特之處。其實,哈勒是個文化史悠久的地方,這裡古老的教育事業更是留下了豐富的寶藏。

哈勒弗朗克基金會圖片來源: Franckische Stiftungen

18世紀普魯士爵國的興起是與教育政策的革命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後來的普魯士國王弗利德裡希一世接手政權時,面對的是一個在戰爭余煙和貧困中苟余殘喘的國家。到處都缺乏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才。

1698年,牧師奧古斯特.赫爾曼.弗朗克在哈勒建立了一個孤兒院。之後,魯魯士國王便把這個地方選定為國家出資辦學的基地。於是,弗朗克基金會建立了。在30年的時間內,費朗克牧師把這裡建成了一個獨一無二社會教育之地。這個地方成了新教教育機構和孤兒院的楷模。

在這位教育改革家1727年逝世時,這裡已經培養出2500名年輕人。這裡有一個長長的內院,圍著這個內院的有約50棟建築物先後建起:若干學校,一個圖書館,印刷廠,植物園等等。其中包括今天歐洲仍然保存完好的最大的黑木框架建築物。

全歐洲的富裕市民和貴族都把他們的苗子送到哈勒來,而普魯士便在這裡培養了它後來的官員的一大部分。而弗朗克先進的虔信主義和啟蒙式教學方法是吸引眾多富貴子弟的磁石。在這兒學習的人當然並不都是富貴人家出生,其中也有不少來自貧困的家庭。這在300年前是一年轟動的事。同時,弗朗克的傳教士們走向全世界去傳教,他們又從世界各地帶回了大量的實物資料。而這在18世紀也是一種開拓性的教學方法。

弗朗克基金會圖書館樓重新裝修後的費朗克學習中心圖片來源: Franckesche Stiftungen

二十世紀後半葉,基金會在時代的多次轉換中求生存。1946年,基金會的所有機構與建築物被劃歸哈勒大學。後來就不斷地蒙垢積塵,處於被人遺忘的境地。一個哈勒居民回憶說:「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時期,人們根本沒有意識到我們這裡擁有的是怎樣一個寶藏。這些房子變成了灰色的,彎曲的,傾斜的,雨從外面下進來。為了防寒,人們用舊床墊堵在門口。看上去令人毛骨悚然。」

阻隔兩個德國的「大牆」倒塌後,重建工作開始了。一批朋友募集捐款。薩安州重新給了基金會以獨立的地位。今天,弗朗克基金會屬於德國為聯邦新州設的「文化燈塔」投資計劃範圍,全部重建這些古老的房子總成本達1億歐元以上。

新成立的聯邦文化基金會將搬進這群建築物中當年那個合唱樓裡。國家文化部長尼達呂默林解釋說,之所以把聯邦文化基金會設在哈勒,就是因為這裡有著偉大的文化和教育傳統。聯邦文化基金會將以促進當代藝術範圍內的國際合作為工作重點。優先考慮的方向是東歐和德國的全面統一。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