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在為期四天的閉門會議(四中全會)結束後,中國官媒新華社發布了會議公報,概述了中國「十五五規劃」(2026至2030年)的優先事項,該規劃將於明年3月份的全國人大會議上正式公佈。
「關鍵時期」的「高品質發展」
公報寫道:「『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十五五』時期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我國發展處於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
公報也強調,四中全會提出了「十五五」時期中共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即「高品質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強水準大幅提高,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升,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國家安全屏障更加鞏固。在此基礎上再奮鬥五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公報多次提到「高品質發展」,通稿沒有提到具體經濟增長目標。中國經濟在疫情後未能完全反彈,本周一中國官方公佈的數據顯示,第三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長4.8%,為去年同期以來的最低增速。
「邊鬥爭、邊備戰、邊建設」
公告中,中共高層也承諾加大力度「惠民生、促消費」,完善社保體系。不過,公報沒有詳細說明計劃如何實現這些目標,以及其資金來源。
路透社的報導指出,在公報中,「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被排在「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堅持擴大內需,堅持惠民生和促消費」的內容前,產業現代化和科技自主被視為在中國與美國日益激烈的競爭中鞏固自身地位的關鍵。
此外,在談及安全和兩岸等議題時,公報表示要「如期實現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高品質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邊鬥爭、邊備戰、邊建設」,並稱要「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統一大業」。
在談及國防和軍隊議題時,公報表示要「邊鬥爭、邊備戰、邊建設」,「提高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戰略能力」圖片來源: 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觀察家:「強調連續性多於強調變化」
觀察人士在密切關注著這次四中全會,以期從中窺見中共的核心政策目標。
美聯社的報導指出,這次的公報沒有什麼意料之外的內容,基本呼應了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此前提出的政策方向(強國強軍)。倫敦國王學院的中國問題專家孫鑫(音譯)說,「公報給人的總體印象是,它強調連續性遠多於變化」。
據路透社報導,經濟學人智庫(EIU)的高級經濟學家徐天辰表示,目前中共高層的思路仍然是側重於供給側,延續將資源更多傾斜向投資和製造業的傳統。
法新社相關報導稱,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中國問題專家霍夫曼(Bert Hofman)在談到公報時表示,最明顯的「是連續性」,「新發展格局、高品質增長、技術自主——所有這些都是『十四五』規劃的重點。」不過他表示,也存在一些「重要的細微差別」,例如,在內需方面,現在更強調需求引領供給。
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高級經濟學家吳卓殷(Gary Ng)對美聯社表示,與五年前的(十四五)規劃相比,中國政府正加大力度推動技術自給自足、收入再分配和向清潔能源轉型。公報稱,「全會提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預計將下周在韓國與美國總統川普举行會晤。吳卓殷也指出,這份公報表明中國政府有信心運用國內政策工具應對外部威脅。「這意味著,如果(中美)要達成協議,中國可能會向美國提出更多要求。」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恆大勒令清盤,並爆出曾虛增收入5600億,許家印被終身禁入證券市場。中國兩任國防部長被開除黨籍軍籍,秦剛下落仍未公開。中國對台軍事施壓常態化。香港「23條」通過,「47人」案宣判,戴耀廷獲刑十年。
圖片來源: ANTHONY WALLACE/AFP30年的傳統終結:2024年3月的兩會沒有總理記者會。已故前總理李克強曾在2020年記者會上指出,中國有六億人月入不足千元,引起軒然大波。今年兩會上,李強表示經濟增長目標為5%左右。習近平提出「新質生產力」口號,但高科技能否創造足夠就業崗位存疑。與此同時,軍費開支增幅為7.2%,與去年持平。
圖片來源: Florence Lo/REUTERS2024年7月中共三中全會公報稱秦剛為「同志」, 表明他未被完全排斥,但去向仍是個謎。此前6月,前國防部長李尚福與其前任魏鳳和均被開除黨籍軍籍。中共中央政治局公告稱二人均收受巨額錢款,魏鳳和還被指「信仰坍塌」。11月底,中國國防部宣佈,海軍上將、中央軍委委員、政治工作部主任苗華因「嚴重違紀」停職調查。
圖片來源: Artyom Geodakyan/TASS/dpa/picture alliance | Michael Kappeler/AFP/Getty Images2024年1月,中國房地產巨頭恆大被勒令清盤。3月,中國證監會稱,在2021年崩盤前兩年,恆大虛增收入5641.46億元。恆大創始人許家印被終身禁入證券市場。恆大負債超過2.4兆元人民幣。中國房地產被認為曾貢獻了中國經濟增長的三分之一,並雇傭大量工人。
圖片來源: Bei Piao/HPIC/picture alliance/dpa 2024年11月,中國政府批准10兆元經濟振興計劃,不過,不是用於消費,而是化解地方債務。這一金額被外界認為遠遠不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中國地方債務額高達60兆元。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宣佈將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被認為是14年來第一次:14年來一直是「穩健」。美國總統川普明年上台,預計中國出口可能愈受阻力。
圖片來源: Andy Wong/AP Photo/picture alliance2024年10月底,歐盟宣佈正式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加徵關稅:在原有10%的基礎上,加徵最高35.3%的新關稅。在此之前的一年內,歐中就此進行了八輪談判,但歐盟官員稱仍有「重大分歧」。德國汽車製造商反對該關稅,擔心反制。與此同時,包括中國汽車在內的製造業存在產能過剩,在多個國家受到關稅阻擋。
圖片來源: Li Jianan/XinHua/dpa/picture alliance2024年9月,中國政府宣佈延遲退休。官方稱,男性60歲退休、女性55歲和50歲退休是50年代依據國情制定,如今特別是老齡化帶來影響。在漸進式延遲下,到2040年,男性退休年齡將達到63歲,女性幹部為58歲,女性工人為55歲。中國社科院2019年曾公佈一份報告稱,養老金將在2035年枯竭。早在11年前,中國政府就已正式提出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但一直受到很大反對聲。
圖片來源: Rolex Dela Pena/dpa/picture alliance2024年1月,賴清德贏得大選,並於5月正式就任。10月,在慶祝台灣國慶演說中,賴清德稱「中華民國已在台澎金馬落地生根,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權代表台灣」。不過,他同時表示,有決心致力維護台海和平穩定,也願意和中國共同因應氣候變遷和傳染病。北京予以譴責,並以軍演回應。
圖片來源: Ann Wang/REUTERS2024年5月賴清德就職後,北京舉行「聯合利劍-2024A」環台演習;10月雙十節講話後,「聯合利劍-2024B」如期而至。軍演模擬封鎖台灣。創紀錄的中國軍機飛越台海中線。12月,賴清德出訪太平洋三國,過境夏威夷和關島。一周後,台灣國防部表示,在日本列島以南水域到南中國海之間,出現近90艘中國海軍和海警船隻,為30年來最大規模的中國海軍部署。分析認為,中國對台軍事施壓正在常態化。
圖片來源: EASTERN THEATER COMMAND OF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AFP2024年3月,香港通過「23條」立法。立法會投票,0票反對。這是繼2003年後,港府再度推動23條立法。當年民間憂慮23條侵害自由和人權,引發50萬人在七一回歸紀念日上街抗議,最終擱置立法。此後數任特首都沒再把這個政治敏感話題提上議程。今年兩會期間,中國副總理丁薛祥表示支持香港盡快完成23條立法。特首李家超7月稱,已立法的23條與國安法「渾然一體」。
圖片來源: Hong Kong Information Service Department香港最大規模國安案件「47人」案宣判:法律學者戴耀廷獲刑10年;社運人士鄒家成,被判處7年9個月;前區議會議員趙家賢、區諾軒分別遭判7年和6年9個月;前《立場新聞》記者何桂藍判刑7年;外號「長毛」的前立法會議員、社民連主席梁國雄被判處6年9個月;前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被判4年8個月;還有其他被告被判四年到七年。被告中幾乎包含香港所有民主派政黨和許多著名政治領袖,年齡介乎20多歲到60多歲不等,涵蓋不同政治光譜。他們幾乎在同一天被捕:2021年1月6日,警方國安處在全港展開大規模拘捕。兩年後案件才開審。至宣判之日,大部分被告已被關押1356天。
圖片來源: ANTHONY WALLACE/A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