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回顧與反思:「五‧一六通知「45周年

2011年5月17日

45年前的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了著名的"五‧一六通知",為"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拉開了序幕。今天,在"十年浩劫"的說法已經被普遍接受之後,民間左派卻要求重新評價文革。

Ein junger Rotgardist mit Megafon spricht im Januar 1967 zu Passanten. Er trägt wie alle Angehörigen der Roten Garde auf Anordnung von Mao einen Mundschutz gegen Grippe. Die Große Proletarische Kulturrevolution wurde im Winter 1965/1966 von Mao Tsetung eingeleitet und dauerte bis 1969. Foto: Ian Brodie +++(c) dpa - Report+++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1966年的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文化大革命的綱領性文件--《五‧一六通知》,為那場舉世矚目的大動蕩拉開了序幕。1981年,在文革中飽受打擊的鄧小平主持政治局會議,將文革定義為"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的運動。

在今天的中國,對於"文化大革命"的評價人們無法再的保持一致的口徑。一方面是官方以及海內外主流學者們所支持的"災難"說、"浩劫"說。甚至中國總理溫家寶在較早前與香港知名人士吳康民見面時也提到,"文革遺毒"和"封建殘余"是阻礙中國人說真話的兩股勢力。而另一方面,卻是以"烏有之鄉"等少數網站為代表的民間左派要求重新評定"文革"。他們認為:"文化大革命"中的群眾運動實現了某種程度上的民主。尤其是是67年至69年之間,群眾參與政治的熱情,以及在運動中廣泛享有的結社權、貼大字報自由辯論的權利,對當下的中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沒有個人尊嚴,"文革"不是民主

恰逢文化大革命45周年之際,針對圍繞"文革"展開的種種討論,本台記者採訪了香港城市大學政治學系教授鄭宇碩。他對民間左派對"文革"的解讀和溫家寶所談到的"文革遺毒"發表了看法。

首先,鄭宇碩分析了民間左派重新解讀"文革"的背景:"這種說法的提出,是為建國以來共產黨的左傾做法作辯護,來批評現政府的政策綱領,也是為了給當前的政府施加壓力。"

而對於"文化大革命是民主運動"的說法,他則予以駁斥。他說:"我們都知道,民主的前提是個人的尊嚴與權利。在這個基礎上給予每個人參與政治的權利。在個人尊嚴得不到尊重的情況下,又怎麼能談民主呢?""文革的時候,有些人是可以談民主的,有一些人是革命的對象,什麼權利都沒有,那是怎麼樣的一個民主啊。"

"文革遺毒"是一種非理性政治文化

在談到"文革遺毒"的時候,鄭宇碩認為,這主要是指一些"非理性"的,"無政府主義"的政治文化。他說:"就是一鼓作氣,一時的沖動,覺得什麼時候,什麼東西都可以破壞的一種盲動主義。既沒有對人的尊重,也沒有對制度和秩序的尊重。這就是文革的遺毒。"

在採訪的最後,他也對中國領導層在一邊鼓勵人們講真話,一邊關押異議人士表達了不滿。他說:"一方面最高的領導人之一跑出來鼓勵人們講真話,但同時我們看到一些說真話的比如艾未未啦,趙連海啦還有一些維權律師們所受到的打擊。那根本就是完全相反嘛。我真的有一種很悲傷的心情。"

九十年代末,一些"文化大革命"中的風雲人物如姚文元和毛遠新相繼出獄,但他們都未出版回憶錄。這段45年前的歷史對普通人來說,仍然顯得撲朔迷離。而圍繞"文革"的討論,仍然將繼續進行下去。

作者:李立

責編:葉宣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