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為什麼贏?
2018年11月26日(德國之聲中文網) 11月25日,中國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表示,中國方面注意到了台灣九合一選舉的結果,認為這個結果反映了「廣大台灣民眾希望繼續分享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紅利』,希望改善經濟民生的強烈願望。」
然而,對照國民黨本身的競選策略,可以知道國民黨的大勝與統獨慾望並無干係。國民黨發言人洪孟愷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國民黨的競選策略有兩大重點,一是激起台灣人民對蔡英文政府的民怨,鼓勵選民把票投給國民黨,當做對執政黨的「不信認投票」;第二是以全國性議題推動公投,例如反核食、反深澳電廠、反空污公投。他說:「有些案件的同意票數比全國所有地方首長的國民黨候選人得票數加總起來還要多,這顯示除了國民黨本身的支持者之外,也有許多非國民黨支持者認同這些議題。」
談到這次台北市長的拉鋸戰,台灣非盈利媒體《報導者》與數據公司報導指出,國民黨候選人丁守中的網路聲量只有17.1%,卻能與網路聲量高達60.74%的無黨籍候選人柯文哲在實際開票時形成拉鋸戰,最後拿到40.8%的得票率。國民黨發言人洪孟愷認為,網路聲量跟得票率並無直接關係:「以台北市長的選戰來講,柯文哲的網路聲量從以前到現在都非常高,除了韓國瑜以外其他人都難以望其項背。但是丁守中除了網路戰之外,組織戰、街頭巷弄、傳統文宣都十分努力。」
在網路聲量上來說,的確只有柯文哲和韓國瑜能炒出話題。然而,與其把丁守中的成功歸功於實體戰,從數據分析的角度看,倒不如說是國民黨在網路上的操作對選民的投票行為產生了實際的影響。
數據分析公司「思為策略」的研發長謝一平表示,他們在選前十天中進行的民調發現,前九天的各個候選人支持度都穩定,僅僅在選前最後一天,也就是11月23日,國民黨丁守中的支持度突然異常下滑7%,另外兩位候選人的支持度卻沒有因此增加。
他說:「我們因此推測,這很可能是因為選前最後一天,各位國民黨的基層候選人在網路上大力催票,佔滿了國民黨支持者的版面,形成了一堵牆,把我們公司發出去的民調資訊擋在外面。」
在兩黨主導的政治生態當中,無黨籍的柯文哲若要勝出,勢必需要從國民黨與民進黨的支持者中撈選票。長期而言,民進黨支持者有三到四成支持柯文哲,其他四到五成穩定支持姚文智。原本柯文哲「兩岸一家親」的言論很可能是想要拉攏藍營支持者的選票,但是結果證明並未成功。
2014年,國民黨的連勝文競選台北市長,民進黨沒有派出候選人做他的競爭對手,當時連勝文的得票率可以說是準確的估計了柯文哲當對手的情況下,藍營的政治板塊大小。「而現在丁守中的得票率跟當時連勝文的一模一樣,可以知道這一次丁守中之所以能和柯文哲拉鋸,並不是他『搶到』更多票,而是他『沒有丟失』藍軍票。」
謝一平解釋,網路上關於韓國瑜的討論,不僅是高雄市,還拉抬了全台灣各地對於國民黨的討論熱度,因此讓同溫層的偏好走出虛擬世界、進入現實世界,影響投票行為:「在網路聲量上面,八月到十一月韓國瑜的討論度一直往上沖,在網路上產生了一個夠大的力量,扭轉了投票行為: 讓過去投國民黨的人有理由繼續投國民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