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國際企業必須拿出行動

2013年5月1日

孟加拉國一座內設紡織廠的大樓倒塌,釀成數百人死亡的悲劇。非政府組織「南風」(Südwind)的學者菲倫希爾德博士呼籲西方國家企業採取行動,改變貧窮國家工人的境遇。

Two Bangladeshi women look at a board with notices posted of missing and dead workers three days after an eight-storey building collapsed in Savar, on the outskirts of Dhaka, on April 27, 2013. Police arrested two textile bosses over a Bangladeshi factory disaster as the death toll climbed to 332 and distraught relatives lashed out at rescuers trying to detect signs of life. AFP PHOTO/ Munir uz ZAMAN (Photo credit should read MUNIR UZ ZAMAN/AFP/Getty Images)
Bangladesch Rana Plaza Einsturz 27.04.2013圖片來源: MUNIR UZ ZAMAN/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不久前達卡附近一棟大樓倒塌造成約400人死亡。遺憾的是這樣的事故在孟加拉國經常發生。您認為原因何在?

菲倫希爾德:原因是服裝企業和國際經銷商為了賺取高額利潤,不顧勞動保護,不惜犧牲勞工的利益。為了保持高盈利,企業在所有成本方面能省則省,一是壓低工人的薪水,儘管他們的收入本來就難以餬口,二是縮減投資,包括改善建築安全和防火方面的投入。

德國之聲:那裡的工人是在什麼樣的條件下工作的呢?

菲倫希爾德:在上周倒塌的那座建築裡,不僅是一家公司,而是有好幾家工廠在生產,佔了好幾層樓的空間,有些地方極為狹窄擁擠。根據訂單情況的需要,走道往往堆滿了原料、半成品,堵塞了逃生的通道,工人們想離開縫紉機都有困難。所有空間都很狹小。窗戶被柵欄封死,以防止失竊。這在緊急情況下對於工人構成了巨大的危險。

德國之聲:工業國家的消費者總希望以盡可能低的價格買到商品。他們對這樣的災難也負有責任嗎?

菲倫希爾德: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把這種糟糕的狀況歸咎於貪圖廉價紡織品的消費者,也是一種老生常談了。這麼說不是沒有道理,但並不是事實的全部。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十分專注於消費價格的體系,在此體系中,提供廉價產品的商家必須壓低生產成本。但這個體系中還包括那些生產高價位產品的企業,而那裡的勞動條件並不見得比廉價工廠要好多少。

在廢墟中尋找倖存者圖片來源: Reuters

德國之聲:目前人們可以做點什麼來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

菲倫希爾德:首先所有在孟加拉國代工生產的企業都應該簽署和落實由當地工會和國際組織制定的消防公約。這個公約至少能消除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空間狹窄、安全通道不暢。工約還包含消防安全培訓的內容。但從長期來看,必須消除紡織企業和政府中的腐敗。企業必須對工廠裡存在的違規和不良現象負責。

德國之聲:當地工人的工會組織狀況如何?

菲倫希爾德:孟加拉國有獨立的工會組織。但問題是,工人們如何能將工會這個後盾在企業中轉化為力量。許多年輕人,尤其是年輕婦女都依賴這份工作養家。紡織服裝工業對勞動力的大量需求使得企業主有可能完全自己制定薪水標準。因為需要工作的勞動力過剩,工會的力量十分有限。鑑於孟加拉國服裝工業頻頻發生的災難性事故,我也希望目前輿論的關注能夠加大對企業方面的壓力,包括國際上的壓力。下訂單的跨國公司必須為創造可持續的、滿足一定福利標準的生產條件作出令人信服的努力。

採訪:當遠 編譯:葉宣

責編:李魚

菲倫希爾德(Sabine Ferenschild)博士是設在德國錫格堡(Siegburg)的"南風"經濟與普世發展研究所(Institut für Ökonomie und Ökumene Südwind)的研究員。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