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國際媒體看科隆事件

苗子(摘編)2016年1月11日

德國8200萬人口中,20多歲的人口不到1000萬。《紐約時報》的觀點文章認為,在短時間內湧入100萬年輕男性為主的難民,所帶來的變化將是空前的。而其他西方媒體也持續關注科隆新年夜騷亂事件所引發的新一輪關於難民潮的討論。

Bildergalerie - Köln nach den Ereignissen an Sylvester
圖片來源: DW/S. Schug

(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國《紐約時報》的一篇觀點文章題為"處於邊緣的德國"(Germany on the brink)。

"目前的移民狀況,卻讓我們進入未知的領域。關鍵不僅是難民抵達人數數十萬而不是過去的數萬。而且他們中有很大的比例是青少年和二十多歲的男性。

"比如與德國一樣打開大門的瑞典,2015年所有的避難申請者中71%是男性。…… 性別比例傾斜的社會往往會不穩定。而且這些男性中很多人對女性角色的看法與現代歐洲的價值觀完全相反。

"當移民過程以穩定、緩慢的速度進行,深層次的變化會緩慢發生,同化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 …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數十年前抵達德國和法國的土耳其和北非移民如今相當程度地歐洲化了。

"但如果在一個很短的時間內,加入100萬(或數百萬)人,其中大多數是年輕男性,所帶來的變化將是非常不同的。

"在德國的例子中,重要的數字不是該國目前8200萬的總人口。而是二十多歲的人口2013年還不到1000萬(當然也已經包含不少移民)。"

新年前夜的科隆火車站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M. Böhm

英國《衛報》的一篇署名文章題為"科隆襲擊事件挑戰德國人的秩序感--許多人擔心接下來會發生什麼"(The Cologne assaults challenge the German sense of Order - and many fear what comes next)。

"顯然的是,這些事件突顯德國今天如何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過去一年醞釀著的對安全和難民危機深切的不安和恐懼,正在溢出。對部分德國人來說,這一處境帶有在日常生活中的脆弱感,對國家失去控制的關切,以及一切都不再一樣的擔憂。"

"… … 德國人對新年前夜的事件感到震驚並不奇怪。特別是這裡的女性--包括我自己在內--長期以來在大街上享有一種安全感,是我在家鄉美國感受不到的。"

"許多局外人沒有認識到,德國是一個細心架構的社會,而不是隨機形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在這裡不只是歷史課本的一部分。其遺產隨處可見:新聞頭條、展覽、電視節目、法律和政治辯論。與以樂觀著稱的美國人不同,德國人預期最壞的事情會再次發生。那就是為什麼秩序對德國人那麼重要:必須盡一切努力避免歷史重演。"

德國總理梅克爾會否堅持其難民政策?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F.von Erichsen

德意志電台援引義大利《共和國報》的文章寫道:

"安吉拉‧梅克爾能否忠於其對難民的開放和歡迎戰略?迄今為止,儘管在本黨記憶體在批評,在社會存在反對之聲,她仍予以堅持。除夕夜的嚴重罪行似乎以戲劇性的方式證實了最悲觀的預計。疑慮在滋生。德國總理有可能很快被迫改變路線,以保護其個人及大聯合政府的政治命運。"

《巴伐利亞信使報》援引法國《世界報》的文章寫道:

"在德國這樣一個國家,男女之間的關係總體上充滿尊重,女性在大街上很少受到騷擾,(科隆新年夜)這樣的新聞令人震驚。"

"科隆的事件如今可能會籠罩有關接收難民的辯論。因為越來越多的德國人擔心100萬主要來自中東的移民進入其國家的後果。"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