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國際法語日談法語創作

2006年3月20日

今天(3月20日)是國際法語日,自1997年以來,已有63個國家下屬於法語國家國際組織(OIF),法語是這些國家的母語或官方語言。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作家、知識分子通過法語傳播文化、表達思想。為什麼法蘭西語言在後殖民時期依然魅力不減?

摩洛哥作家塔哈爾‧本‧傑倫圖片來源: AP

19世紀末,伴隨著法國殖民地的急劇擴張,「法語國家」概念也應運而生。塞內加爾獨立之後,第一任總統桑戈爾提議非洲所有的前法國殖民地國家聯合建立一個「法語國家同盟」,目的在於批判性地繼承殖民文化遺產,同時又不遺失自身的民族特性。塞內加爾女作家法圖‧迪奧姆(Fatou Diome)的小說《大西洋腹部》講述的就是一個背井離鄉、悲涼而又抒情的移民故事,在國際文壇取得了巨大成功。

法圖‧迪奧姆圖片來源: dpa

迪奧姆說:「作家的頭腦裡都有一個寫作的故鄉。當我開始動筆寫作的時候,腦海裡會自動蹦出法語句子,所以我沒有『殖民地綜合征』問題。我出生在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我使用的媒介和工具也是這個國家提供給我的。塞內加爾的中學教學語言是法語,當我在哲學課上第一次接觸認識論這一法語概念時,甚至不知道該用母語如何表達。」

摩洛哥作家塔哈爾‧本‧傑倫(Tahar Ben Jelloun)也有類似的感受。六十年代初期,本‧傑倫曾經念過法語中學,1987年出版的《神聖的夜晚》為他贏得了當年法語文學的最高獎——龔古爾獎,並使他成為北非法語區阿拉伯作家獲此獎的第一人。他為什麼要用法語,而非本國語進行文學創作呢?

本‧傑倫解釋道:「我無法用阿拉伯語寫書。我雖然掌握這門語言,但不能借助它搭建起一座形象傳遞的橋樑。我對法語的使用方式也和通常的法國作家不同。我筆下的法語是一種『阿拉伯』化的法語,富有東方風情。」

不過,在阿爾及利亞女作家阿西婭‧傑巴爾(Assia Djebar)看來,這種做法也有危險之處。傑巴爾曾於2000年獲得德國圖書和平獎,自幼成長於一種雙語環境。文化之爭在她的全部文學作品中也有集中的體現。

阿西婭‧傑巴爾圖片來源: dpa

傑巴爾說:「無論你來自何處,如果是用法語進行創作,那麼你的讀者群首先也是法國人。這些讀者希望能從外籍『法語』作家的作品中獲得一些具有異域風情的亮點。然而,無論是構思小說還是撰寫傳記,一位作家的寫作方式通常是在挖掘自身,尋根探源。如此一來,一位生活在巴黎或者其它城市的背井離鄉的移民作家,就無法真正面向他心目中的讀者抒發自己的感受和情懷。」

一些外籍法語作家則抱怨說,在自己出生的地區如某些阿拉伯、非洲國家,有錢人不愛讀書,而讀書人又沒錢買書,如果用法語來進行文學創作,就能拓寬自己的讀者群體,傳播本國文化。在這一點上,塞內加爾女作家法圖‧迪奧姆也有同感。她說:「我相信,我們應該捍衛我們的本國語言。不過,如果我用塞內加爾語寫書,只有不到20%的塞內加爾人才能看懂。而我卻想擁有盡可能多的讀者。我並不只面向我的家鄉父老寫作,如果也有日本人、中國人、德國人或者法國人願意分享我的世界,我會感到更加高興。對於我個人來說,法語就像一種傳播媒介,通過它,別人也能打開這扇門。」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