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國際特赦組織公佈2013年人權報告

2013年5月22日

「國際特赦組織」周四公佈年度全球人權報告稱,多國政府試圖剝奪人民所獲得的自由,全球對人權缺乏作為,使得各地難民和移民的處境越發危險。而中國在過去一年間對異議人士的打壓則有增無減。

圖片來源: 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人權組織"國際特赦組織"周四公佈2013年年度報告。其內容稱,多國政府在2012年"試圖從公民的手中剝奪他們在過去幾年间所赢得的自由"。俄羅斯、衣索比亞、埃及和孟加拉等國政府利用法律和官僚體制妨礙非政府組織的工作。即使是在被認定為擁有言論自由的社會中,也出現公民活動遭到壓制的情形。此外,中國對人權活動人士的打壓在去年有所增加。

中國對異議人士的壓制有增無減

「國際特赦組織」德國分部的中國專家普萊特(Dirk Pleiter)在談及中國2012年的人權狀況時表示,持批評意見者、人權活動人士、網路作者等常受到威脅、監禁、拘留或在特定時間中"被消失"。在中國11月進行權力交接的前夕,此類的壓制尤其嚴重。「國際特赦組織」觀察發現,中國對異議人士的壓制仍在持續,酷刑與虐待依舊存在,而且密集執行死刑。雖然中國去年對於判處死刑的標準進行了修正,對於適用死刑的犯人也作了限制,但中國執行死刑的次數仍居高不下。國際特赦組織估計,中國每年有數千人被判處死刑並處決。

中國執行死刑的數量居全球之冠

普萊特指出,中國少數民族如西藏人和維族的人權狀況依舊嚴峻,在這些區域的言論自由相當受限。少數民族在試圖爭取自治權或獨立時,很可能遭到逮捕並被判處多年監禁,在拘留期間甚至遭受不當對待。

普萊特認為,與過去數年相比,中國的人權狀況在2012年有正面也有負面發展。

 "正面發展包括多個領域內出現較多的自由空間,網路便是一例。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能使用網路,借此獲得更多的訊息。另一方面,特定族群的自由卻依然受限,這些人包括少數民族,以及在網路上發表異議言論者。"

世界各地戰亂衝突使人民流離失所

「國際特赦組織」在年度報告中也指出,2012年多國爆發武裝衝突和內戰,如剛果共和國、蘇丹和哥倫比亞,而敘利亞內戰則最引人擔憂。持續多時的敘利亞衝突已造許多平民喪生,迫使逾140萬敘利亞人逃往國外,400萬敘利亞人民無家可歸。報告寫道,無論是敘利亞政府軍或武裝反抗軍都犯下侵犯人權和戰爭罪行,但國際社會卻以"內部事務"為藉口袖手旁觀,聯合國至今無法對敘利亞發表統一的立場聲明或採取政治行動。

"國際特赦組織"德國分佈秘書長卡裡斯坎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國際特赦組織"秘書長謝蒂(Salil Shetty)表示,未能有效處理衝突造成全球出現"下層階級",逃離戰亂者的權利沒有受到保護。謝蒂指出,"許多政府以邊境管制之名,行危害人權之實",他們所使用的手段遠超出合法的邊境管制措施。難民們經常在試圖跨越國際邊境時遭遇巨大阻礙。而許多難民和移民因法律和政策不彰而被迫生活在社會的邊緣,甚至可能受到仇外的民粹主義或民族主義者暴力攻擊。

報告指出,2012年全球共有4300萬人因武裝衝突或遭到追捕而逃亡,其中2700萬人在自己的國家中流離失所。該組織呼籲歐盟和敘利亞鄰國大方伸出援手,為難民提供庇護。"國際特赦組織"德國分佈秘書長卡裡斯坎(Selmin Çalışkan)表示,歐盟必須改變其難民和庇護政策。歐盟實行的邊境管制措施將移民和尋求庇護者的生命置於險境,並且無法保障逃離衝突和迫害的難民的安全。在世界各地都出現移民和難民被關在拘留中心的情形,在最惡劣的情況下,他們甚至被拘禁在貨櫃中。

"國際特赦組織"在報告中寫道,全球約2億1400萬移民中,多數人的權利未受到保障。因為各地政府對待移民如同犯人般,而且許多企業重視利潤甚於員工權利,因此數百萬移民的工作條件幾近於強迫勞動,部分甚至如遭奴役。無證移民遭到剝削和人權受侵犯的風險更高。

因戰亂而逃往約旦的敘利亞難民圖片來源: Reuters

因城市建設強迫搬遷

此外,"國際特赦組織"觀察到全球36個國家出現人民遭強迫搬遷的問題,貧民區的居民所受到的衝擊最為嚴重,他們在未經及早通知的情況下便被趕出家園。以巴西為例,該國為了建造世界盃足球賽和奧運場地夷平了大量住宅。

中國多地居民也遭到強迫搬遷。"國際特赦組織"的普萊特指出,在多個中國城市中,部分居民因為城市建設而被迫遷移,每年都有數千名中國人因此失去住所,其中有許多人未獲得足夠的補償,造成他們難以遷至附近地區且就業困難,其子女也可能無法獲得正常教育。

歐盟國家在強迫搬遷問題上也榜上有名。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義大利和法國不斷驅逐羅姆人,卻沒有提供其合適的安身之所。"國際特赦組織"呼籲歐盟堅決反對歧視羅姆人,在人權方面作出示範表率。

作者:張筠青

責編:李京慧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