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數十個國家與中國共同成立了基於調解的國際調解院。來自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白俄羅斯、古巴等30多個國家的代表本周五(5月30日)在香港簽署了《關於建立國際調解院的公約》,成為該組織的創始成員國。
中國方面表示,這是全球首個專門通過調解解決國際爭端的政府間法律組織。
該組織是由中國方面發起並組織籌備的。中國外交領域的最高官員王毅出席了周五的公約簽署儀式。
中國外交部網站新聞稿稱,來自亞洲、非洲、拉美和歐洲85個國家和近20個國際組織的高級別代表約400人出席了該儀式。
美聯社報導指出,在全球地緣政治緊張、川普关稅戰讓緊張加劇的背景下,發展中國家的支持表明北京在全球南方國家的影響力上升。
「全球南方」(the Global South)和「全球北方」(the Global North)並非地理術語,而更多是經濟術語。它們包括哪些國家? 「南北分歧」、「南南合作」這些字眼指的又是什麼?為何「全球南方」的概念近來頻頻出現? 圖片來源: National Archives of 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 在冷戰時期,根據意識形態不同,世界被劃為東西陣營。西方資本主義陣營被看作是所謂的「第一世界」,東方社會主義陣營被看作是「第二世界」,「第三世界「常常是指經濟水準更為落後的「南方世界」。這種分類如今已經過時。冷戰結束後,按社會經濟和政治特徵劃分的全球北方和全球南方的概念變得更為流行(圖為1955年的第一次亞非會議)。
圖片來源: National Archives of 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 簡單來說,全球南方的特點是低收入、人口密集、基礎設施差,可以理解為發展中國家、低收入國家。另一邊的全球北方則主要是指發達國家、高收入國家。「南北分歧」(也稱作「南北差距」,North-south Divide)等術語被廣泛使用。這裡的「南」、「北」並不是指地理方位上的南與北。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epa/N. Shrestha/S. Chirikov 公開學術資料顯示,一般來說,全球北方的定義包括美國、加拿大、幾乎所有歐洲國家、以色列、塞普勒斯、日本、韓國、新加坡、台灣、澳洲和新西蘭等。不過,國際對於全球北方以及全球南方的劃分並沒有公認的界定,也存在爭議和不同的解讀。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R. Rahman 針對全球南方也有著多種解讀。World Population Review網站指出,傳統上,全球南方指的是不發達或經濟處於弱勢的國家。這些國家在歷史上常面臨全球北方國家(尤其是歐洲國家)的殖民統治。不過,也存在其他定義,用全球南方來泛指那些受到資本主義全球化負面影響的國家。一般認為全球南方由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太平洋島嶼以及亞洲的發展中國家組成。
圖片來源: Munir Uz Zaman/AFP/Getty Images 如同印度、巴西一樣,中國也自己看作是全球南方國家。聯合國南南合作金融中心有一份全球南方國家名單,該名單目前包括78個國家,名單也被稱為「77國和中國」。
圖片來源: La Nacion/ZUMAPRESS/picture alliance 南南合作(SSC)是決策者和學術界用來描述全球南方國家在各個領域交流與合作的一種術語。公開資料顯示,南南合作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955年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的萬隆會議(圖),被認為促進了南南合作的形成。聯合國在2003年12月23日通過的58/220決議中,將每年12月19日為南南合作日,後來又改為9月12日。
圖片來源: National Archives of 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 一段時間以來,「全球南方」成為輿論熱詞(圖為2021年的金磚峰會,金磚強調南南合作)。印度2023年初舉行了「全球南方國家之聲」線上峰會;日本在接任G7輪值主席國時主張加強與全球南方的關係;2023年2月的慕安會還設置了「南北合作」專場,強調西方要爭取全球南方。這些變化與俄烏戰爭以及中國崛起不無關係。華盛頓外交關係委員會的菲克斯(Liana Fix)對DW表示,西方正在努力防止俄羅斯在烏克蘭取得勝利,也在試圖制衡正在崛起的中國。「西方第一次要依靠全球南方國家,而這些國家第一次可以反過來利用其對西方的影響力。」
圖片來源: BRICS Press Information Bureau/AP/picture alliance
中國外長王毅在儀式上稱,「中方始終主張以互諒互讓的精神處理分歧」,表示「國際調解院作為國際法治領域的創新之舉,在國際關係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王毅說,「調解院的成立也蘊含著和合共生的文明智慧,有助於超越你輸我贏的零和思維」。該組織的總部設在香港,而「香港回歸本身就是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成功範例。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兼具普通法系和大陸法系優勢,在國際調解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香港特首李家超表示,該組織最早可能在今年年底開始運作。
根據港府官方新聞稿,李家超在周五致辭時 特別提到,國際調解院總部將設於舊灣仔警署的大樓,「該標誌性建築多年來與香港法律和治安的關係密不可分」。他也特別提及,香港在「一國兩制」原則下,「是唯一同時集中國優勢和國際優勢於一身的國際城市」。
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5月30日在國際調解院公約簽署儀式上表示,「衷心感謝中央政府對香港的大力支持,衷心感謝國際社會對香港的信任和信心」圖片來源: Lam Yik/REUTERS 香港律政司司長林定國也強調,「香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擁有很多獨特優勢,是作為國際調解院總部的最佳選擇」。林定國5月29日在《大公報》的評論 中稱,該組織的成立發生在「外部敵對勢力正企圖把香港去國際化、去功能化」的背景下。
法新社的相關報導也指出,此次國際調解院總部落戶香港,是北京試圖鞏固香港作為主要營商地點的聲譽。此前國安法的頒布實施讓人們對香港司法體系公正性的信心有所動搖。
此外,北京近年來在國際事務中採取更加積極主動的立場,擴大了其在聯合國、世衛組織等全球機構中的影響力。與此同時,美國在這些全球機構的影響力目前有所下降。自今年1月就任以來,川普已下令美國退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等機構,並宣佈美國退出世界衞生組織。法新社的報導表示,中國正試圖填補美國留下的空白。
DW中文有Instagram !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