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大型表演秀裡跑龍套

2014年3月13日

無論翻譯怎樣努力做出現聽現翻的樣子,李克強如何誇獎外媒記者的中文水準。歐洲媒體記者知道,中國總理今年舉辦的唯一一次記者會是一場嚴格按照劇本編排的演出。

Li Keqiang Pressekonfernz Volkskongress
圖片來源: Reuters/Kim Kyung-Hoon

(德國之聲中文網)北京1月底的一天,像過去幾年一樣,一位歐洲權威媒體的駐京首席記者准時接到了中國外交部官員打來的電話,電話那頭問:"今年兩會期間總理主持的記者會上,你們有沒有問題要問?"對此情此景已經相當熟悉的這位歐洲記者說:"有,但我們根據原則不能告訴你們具體的問題,只能告訴你我們提問的大致方向。"這句話說完也就意味著通話基本結束,放下電話的記者知道,今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的唯一一次記者會上,他想提問?門兒都沒有。

這是許多境外媒體駐京記者的遭遇。所有堅持原則,拒絕提前把問題向中國官方"送審"的外媒記者雖然仍然可以嘗試在總理記者會上舉手,但是他們心裡自己清楚,能被點到提問的機會幾乎為零。

按劇本回答問題,心情當然輕鬆圖片來源: Reuters/Barry Huang

對記者自由發問的恐懼

另一家歐洲大型媒體的駐京記者告訴德國之聲,這是胡溫政府留下的"傳統"。尤其是在其執政的最後幾個年份裡,中國官方尤其害怕記者會上的自由發問。而新一屆習李政府也繼承了這一傳統。這位剛剛從李克強記者會上回到辦公室的駐京記者透露,今年在人民大會堂3層碩大的金色大廳裡,每一位被允許提問的記者座位上都會被貼上標識,組織方會引導記者"對號入座"。另外,為了以防萬一,中國外交部還會安排一名外事專員坐在每一位獲准提問的記者身邊。這樣,坐在主席台上點名記者發問的人就能一目瞭然的看到,誰可以提問,誰不能提問。這也是他在現場滿座的600多名中外記者中,能迅速說出第幾排,第幾位記者可以提問的原因。

另外一位德國媒體駐京記者相信,如果有記者敢在現場提出"劇本"以外的問題,不僅他本人將不再有任何機會向中國官方提出任何問題,而且他所工作的媒體也會遇到麻煩。甚至,坐在他身邊的這位外交部外事專員也有可能丟掉飯碗。對於這些記者們來說,向外界透露中國官方的這種做法也同樣危險,這也是他們只能在絕對匿名的情況下接受採訪的原因。

新聞發布會上的外媒提問

有機會向李克強總理提問的那些中國大陸以外的媒體都對那些話題感興趣呢?根據中國官方媒體報導,美聯社記者的問題是:"李總理,您如何評價中美關係的現狀,如果要進一步提升雙邊關係水準的話,兩國面臨的障礙有哪些?中方希望美方做出哪些改變? "

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記者問道:"許多投資者認為,今年中國經濟的增長會繼續放緩,會低於確定的7.5%增長目標。在不採取更多刺激政策的前提下,您(李克強)所能接受的最低增速是多少?"

英國《金融時報》記者問:"國際市場高度關注中國金融和債務問題,認為這是全球經濟最大的風險之一。請問中國政府將如何應對這些問題,是否願意看到出現金融產品違約的情況?"

香港商報記者提出:"很多香港的民眾都認為,面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快速發展,有很多人都認為香港競爭優勢遭到了很大的弱化,請問總理怎麼看香港的發展前景?"

台灣東森電視台記者的問題是:"總理,您好。我們都知道兩岸現在迎來了一個好的機遇,在今年過完年之後,兩岸主管事務部門負責人見了面,而且習主席也與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見面,並且發表了重要談話。我的問題是,兩岸現在的交流以及互動非常密切,大家也非常希望兩岸關係有新的突破。請問您對新的一年兩岸關係發展有什麼樣的期待?"

新加坡《聯合早報》記者提出的問題則是:"去年中國領導人頻繁訪問周邊國家,提出了新的周邊外交理念與合作倡議,但本區域仍然存在一些分歧和矛盾。請問您怎麼看待中國與周邊關係的前景?"

每年呈現在記者面前的兩會,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大型演出圖片來源: Reuters

沒有被提出的問題

對於另一位長年在北京工作的德國媒體首席記者來說,這些問題的性質都是不疼不癢。所有接受匿名採訪的4位記者都表示,如果他們獲得真正自由提問的機會。首先提出的問題將是和"大老虎"周永康有關的問題。他們不明白,在周永康權力外圍多個人物已經相繼落馬的情況下,中國政府對這位前政法委書記的下落為何隻字不提。李克強在記者會上也只是重複了習李政府對反腐的一貫表態,指出"不論是誰,不論職位高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要是觸犯了黨紀國法,就要依法依紀嚴肅查處、懲治。"

在這次李克強召開記者會之前,也有許多境外駐京記者提交了與周永康有關的問題。中國官方的表態是,絕對不能提和周有關的問題,最好也不要涉及政治。《紐約時報》發表揭露溫家寶家族財富報導後,該報記者儲百亮(Chris Buckley)無法得到在北京工作的許可,只能轉道香港工作。他在推特上表示:"試想一下,世界大國,也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政府每年就召開一次記者會,但之後卻沒有任何新聞。"也正是因為這樣,一位德國媒體記者在回家的路上問自己:"我為什麼每年還要去總理的記者會?難道只是為了在一場大型表演秀裡跑跑龍套嗎?"

儘管如此,不出意外的話,明年1月份的某一天,他很可能還是會接到那個熟悉的電話,進行一番類似的問答。這場戲還是會按部就班,再次上演。

作者:任琛

責編:洪沙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