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看中國:艾未未事件反映了什麼?
2011年4月8日
中國十字路口深刻矛盾
周日,艾未未在北京機場被警察帶走,隨即在網路和國際媒體上引起密切關注。包括德國外長韋斯特韋勒在內的一些國家的政治家紛紛對此表示關注。但幾天下來,北京方面似乎絲毫不為所動,僅在昨天由中國官方媒體發表了一條消息,稱艾未未因經濟問題正在接受調查。
中國著名詩人的兒子艾未未近年由於其對北京政權的大膽批評而遭到當局忌恨。早在零八年北京奧運舉行之前,艾未未與當局的政見分歧就已顯現,只不過當時雙方的矛盾還沒有發展到白熱化的狀態。北京奧運之前,曾參與奧運場館"鳥巢"設計工作的艾未未憤然退出有關工作,並對當局進行公開指責,這才使雙方的分歧和矛盾公開化。
從去年開始,隨著國際社會對艾未未命運的不斷關注,艾未未在中國國內的處境也日益艱難。去年下半年,艾未未在上海的一個工作室突然被當局強行推倒,從而使雙方的矛盾再次激化。
其實,艾未未與中國當局的矛盾只是當今中國社會激化的一個集中反映,也是中國有良知的知識階層與當局矛盾激化的一個集中折射。如本專欄在之前的分析中所指出,中國的市場經濟發展已經引發了眾多矛盾,所有這些矛盾的解決良方是繼續推進改革開放,用符合市場經濟的手段來解決這些矛盾;但近年,由於特殊利益集團已經深入到中國政治體制的深層,因此中國不但沒有針對這些問題推進進一步政治體制改革,相反出現了"左轉"。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所有矛盾不但被掩蓋了,而且就像一個膿包,摀住後裡面仍在不斷發炎、長濃,總有一天會出現山洪暴發的現象。
在山洪暴發尚未來臨之前,中國社會依然呈現一個怪圈,即一方面是問題層出不窮地湧現,另一方面則是國家和社會繼續向前發展,尤其是在對外崛起方面呈現令人意想不到的速度和張力。過去幾年,北京奧運、上海世博和廣州亞運,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舉行的。
然而,中國一些有良知的知識分子早已感到其中的內在矛盾。因此,如果說,北京奧運之前,人們對中國可能通過奧運實現政治上的大幅進步抱有希望,那麼在北京奧運將近三年後的今天,當中國社會越來越出現"左轉"傾向的時候,人們只能說,以北京奧運為代表的中國對外崛起象徵,是在中國邁向日益保守乃至專制的道路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助力作用。曾經參與"鳥巢"設計的艾未未可能是中國知識界最敏銳感覺到這一內在衝突的人之一,因此也就注定要比常人承受更多的磨難和煎熬,其中包括與當局的種種十分艱難的周旋。
艾未未已不再孤立
問題是,今天的艾未未與過去幾年相比,已不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就在艾未未被警方帶走三天之後,曾為"結石寶寶"權利而吶喊的趙連海在網上發表聲明,對艾未未表示聲援。這幾天,雖然中國主流媒體全面封殺有關艾未未被帶走的消息,但在中國的新浪微博上,許多網友還是以各種方式,對這一倒行逆施之舉提出抗議。
奇怪的是,這些對艾未未的同情之語在新浪微博上並沒有被全面刪除。也許中國龐大的網路警察面對越來越多的微博網友,已經感到無所適從。但無論如何,在今天的中國,當各種社會矛盾層出不窮出現的時候,僅依靠傳統的打壓手段肯定已無法奏效。
中共如何才能保住政權?
一位熟知前東德情況的中國人士在香港私下表示,今天中國面對社會矛盾不願從根本上解決,卻一味依賴強力解決的情形,讓人想起上世紀八十年代前東德崩潰之前的樣子;雖然今天的中國與當年的東德不可同日而語,但今天中國在維穩問題上的外強中干之舉,往往令人想到一個政權接近尾聲時的種種行為模式。
今天的中國能否跨越這種行為模式?這是一個困擾中國上下的深刻問題。艾未未只不過由於特殊的嗅覺而走在了所有人的前面,因而注定成為一個殉道者。然而,今天中國的問題,卻已絕對不是抓一兩個艾未未或趙連海就能夠解決的,而需要更具良知,更具智慧,也更具有勇氣的政治家,不然一名北京媒體人士所說的"江澤民時代比鄧小平時代更保守,胡錦濤時代比江澤民時代更保守"的政治怪象就還將延續下去。
李崇光 (香港)
責編:李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