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氣候全球

地球正向我們發出警告!十張圖看懂氣候危機

2025年11月16日

隨著第30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召開,氣候危機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看看氣溫上升給我們的地球帶來了哪些改變。

圖為2021年格陵蘭島伊盧利薩特附近的冰山
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北極地區的上升趨勢最為顯著,其升溫速度遠超其他地區。圖片來源: Ulrik Pedersen/NurPhoto/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來自世界各地的領導人齊聚巴西參加2025年聯合國氣候大會(COP30),他們努力尋找應對全球變暖的解決方案,因為氣溫上升正在給世界各地帶來災難性後果

自柏林首屆氣候大會發出警訊以來,已經過去了30年,而如今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卻屢創新高。以下是全球變暖對地球造成多大影響的詳細分析。

#1 哪些地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

越來越多政府承諾到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碳中和,這意味著他們的目標是使自身產生的溫室氣體與從大氣中清除的溫室氣體達到平衡。目前,歐洲和美洲的排放量已趨於穩定,而亞洲和非洲的排放量卻在上升,這張圖表顯示,經濟脫碳之路仍然漫長。

但絕對排放量只能說明問題的一半。過去幾十年裡,一些亞洲國家的人口數量激增。人口越多,資源消耗就越大。

但如果從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角度來看,情況就截然不同了。從人均角度考慮,美國和澳洲等西方國家以及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阿曼、卡達、蒙古等都值得關注。

專家認為,富裕國家——尤其是那些歷史上二氧化碳累計排放量最大的國家——負有更大的減排責任。

下圖顯示,富裕國家的人均排放量普遍更高。

當然,各收入群體內部也存在很大差異。例如,全球排放量最高的卡達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遠高於德國和法國,儘管三個國家都屬於「高收入組」。

另外,儘管印度和中國等國的人均排放量較低,但考慮到其龐大的人口基數(上圖圓圈的大小),其決策仍然具有重大影響。

#2 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是什麼?

電力行業佔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29%,是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大來源。其次是工業部門。工業部門排放的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佔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22%。

森林對氣候穩定至關重要。森林是所謂的「碳匯」,能夠吸收大氣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將其儲存在樹木和土壤中。一旦森林被砍伐、焚燒或退化,這些二氧化碳就會釋放到大氣中。

過去二十年,森林覆蓋面積的年損失量逐漸增加。俄羅斯、巴西和加拿大是2024年全球森林砍伐量最大的國家。

#3 過去幾個世紀二氧化碳排放量如何變化?

自工業革命初期以來,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一直在穩步上升。起初問題並不大:人類產生的二氧化碳能被森林、海洋等天然「碳匯」吸收。

但隨著人類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超過了地球生態系統的自然吸收能力,留存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量持續增加,如下圖中的紅色區域。

#4 氣溫已經升高了多少?

大氣中不斷增加的二氧化碳會吸收太陽的熱量,使地球像溫室一樣升溫。

與20世紀的平均氣溫相比,2024年全球氣溫上升了近1.3攝氏度。

這一變化是通過計算特定時間和地點觀測到的溫度,與該地點歷史平均溫度之間的溫差來衡量的。

全球氣溫平均上升了1.3攝氏度。在局部地區或個別月份,氣溫差異可能更大。例如,2025年9月的氣溫比1956年9月高出近2攝氏度。

氣溫上升已導致致命熱浪、危險風暴和嚴重影響農作物的乾旱等極端天氣事件更加頻繁、更加劇烈。如果氣溫繼續上升,情況只會更加惡化。

海平面上升是全球變暖最顯著的影響之一。氣溫升高導致冰川融化,海洋總水量增加。

#5 海平面已經上升了多少?

根據澳洲联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的數據,過去140年間,海平面上升了近25釐米。其中約三分之一的上升發生在過去的25年裡。

全球海平面正在上升。但北極地區的上升趨勢最為顯著,其升溫速度遠超其他地區。

與此同時,全球海洋也在升溫。水溫升高時體積膨脹,加劇了海平面上升。

雖然世界大部分地區的海平面都在上升,且高於歷史上的任何時期,但各地區的變化並不相同。這主要是由於地球引力場的不均勻性以及風、熱和蒸發等海洋動力學因素。

在一些地區,例如加拿大西部和智利北部,驗潮儀顯示海平面穩定甚至正在下降。但在其他地區,例如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島嶼,海平面正以驚人的速度上升。對於這些地勢低窪的島嶼而言,風險極其嚴重,一些島嶼甚至可能被淹沒。

本文最初發表於2021年,並於202511月更新,以反映最新進展。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