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執政一年看沙龍

2002年2月6日

以色列總理沙龍執政整一年了,而其政績卻只能用「不理想」三個字來概括。

2001年2月6日,沙龍在他圖中投票的這次選舉中當選。一年了,他做得如何呢?圖片來源: AP

以色列人當初選舉他當總理,本意是要他給這個國家帶來安寧,秩序,或許還多一些和平。但目前的中東局勢卻顯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沒有出路:巴勒斯坦人的暴力反抗活動持續不斷,對以色列人的恐怖襲擊成倍增加,國內經濟形勢低迷,許多以色列公民對現實不滿。他們怨恨政府,對前途憂慮重重。

沙龍的第一個執政周年採訪錄在輿論界造成了負面的轟動。在接受「以色列晚報」採訪時,記者問起1982年黎巴嫩戰爭的情況。而沙龍表示說:「我們在黎巴嫩時達成了一項不清除阿拉法特的協議。但我現在的確為當時沒有幹掉阿拉法特覺得遺憾。」

沙龍的這句話立即引起了很大的反應。在世界上響起了一片抗議之聲。雖然沙龍在後面又補充道,如果阿拉法特能堅持與恐怖活動作鬥爭的話,這位巴勒斯坦的領導人仍然可以是以色列的談判對手。他甚至還表示,願意為了和平作出領土讓步,而且不會阻撓建立巴勒斯坦國。但他的這些補充語就像通常一樣,沒有引起世人的注意。

此外,美國政府給阿拉法特施加了更大的壓力,要求他更有效地制止恐怖活動。而沙龍的論調更為激烈。他指責阿拉法特根本沒有和平的興趣。他認為阿拉法特本人就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恐怖分子。因而沙龍強行通過了一系列針對阿拉法特的措施:將阿拉法特領導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定性為准恐怖組織,即認為它是恐怖分子的支持者,因此必須作為以色列的戰爭敵手來對待。而阿拉法特事實上也被以色列士兵軟禁在他在拉姆安拉的官邸。沙龍還稱阿拉法特為「不重要人物」。

但沙龍的這些做法反而使巴勒斯坦人更加團結在阿拉法特的周圍,並使以色列受到各國的批評。德國外交部長菲舍爾對此發表看法說:「至於誰能代表巴勒斯坦的問題,應該由巴勒斯坦人來決定。這是我們的一貫立場」。

但沙龍卻不這麼認為。他最近突然會晤了三名阿拉法特的親信。這是他任總理一職後第一次會見巴解組織的代表。沙龍接受電視採訪時試圖對這一反常行為作出解釋。但這一解釋聽起來難以讓人信服。

他說:「最近一段時間我才認識到,巴解領導人並沒有真正瞭解以色列的要求。我認為,這種事情必須面對面談清楚。而我這樣做了,他們現在也清楚了我們的要求。我現在也知道了他們的想法。我認為我們在這個問題上走出了關鍵的一步。只要還有暴力活動,就不會舉行和平談判,也不會進行政治對話。在我們這次會晤中沒有政治內容的對話。他們問我,對佩雷斯和阿布阿拉之間的對話有什麼看法。我對此做了回答。我解釋了,在這個問題上雙方 的立場截然不同。雖然暴力活動不停止就不會有和談,但我要盡一切努力來結束暴力和恐怖活動」。

但是否沙龍真的能夠做到這一點還很成問題。美國總統布希對以色列的偏袒使沙龍處於上風。他會盡可能地拖延恢復和談的日期。雖然沙龍會晤了巴解組織的代表,恢復了與巴解組織的安全協調工作,並且也談到了巴勒斯坦的建國問題,但人們還是懷疑沙龍只在考慮一個臨時策略,並沒有真正的和平打算。這看起來並非沒有道理。沙龍的所謂巴勒斯坦國與巴勒斯坦人心目中的完全不一樣。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