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報告:中欧人工智慧科研合作超過中美

2024年1月4日

受歐盟資助,奧地利社會創新中心(ZSI)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2022年,中歐在人工智慧領域合作發表的論文數量超過中美。報告作者向媒體表示,這可能與中美地緣政治緊張有關。

Künstlerische 3D-Illustration eines Cyborgs mit künstlicher Intelligenz
在人工智慧領域,中歐合作論文數量顯著增加圖片來源: Knut Niehus/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名為ReConnect China的這項研究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通過關鍵詞對資料庫"科學網"(Web of Science)的學術論文進行分析,一部分是對歐盟專利局的資料庫進行分析。

報告指出,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究迅速增長,這也帶來與歐盟國家合作的增加。2011年,中國在這一前沿領域的學術產出還很低,到2022年則已超過了美國和歐盟。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從總體數據來看,中美之間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合作論文總數量(75000)仍超過中歐(57000),但2022年當年,中歐在這一領域的合作論文數量超過了中美;並且,中歐在學術論文的合作呈上升趨勢,中美則有所下降。

對於這一趨勢的解讀,ZSI報告的作者布魯格納(Philipp Brugner)向媒體Table.Media表示,中美之間學術論文合作下降的趨勢,可能與兩國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有關係。他說,中國可能因此加強與歐洲的合作,因為歐洲相對而言在學術合作上更為開放一些。不過,布魯格納也指出,歐洲今後也需要注意避免出現學術合作被濫用--如研究結果用於監控或者軍事目的。但他認為,歐洲會保持某種平衡,未來會更有選擇性。

歐美之間在人工智慧領域合作的論文總體數量則為95000份。

從2011年到2022年,中歐在人工智慧領域每年合作發表學術論文的數量從822份增加到9500份,增加了10倍多。

中國與英國合作最多 德國居前列的是慕尼黑工大

研究還發現,從歐盟各國的情況來看,英國與中國的合作最多。在所有与人工智慧相關的中歐合作論文中,44%至少有一位英國作者。德國作者出現比例為15%,之後是法國、義大利、荷蘭和西班牙。

在人工智慧領域的論文合作中,發表數量最多的前25家歐洲機構中,僅有六家是非英國機構,其中僅一家德國機構,為慕尼黑工業大學。

報告的共同作者屈迪(Gábor Szüdi)向媒體Table.Media表示,英國所佔比重之大可能與該國高水準的科研、大學的良好聲望以及英語語言有關,而不是政治原因。

而在中國方面,中科院與歐洲合作的人工智慧領域論文數量最多,達到4632份。排名第二的是清華大學,為1936份。報告指出,中科院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似乎也顯示出歐洲與中國在學術體制方面的差異。

包括大數據在內的人工智慧技術也可用於監控,這因此引起歐美對相關技術合作的審慎與質疑圖片來源: Saul Loeb/AFP/Getty Images

報告不侷限于人工智慧領域

報告並非僅侷限于人工智慧領域,而是也包括其它學術領域。報告指出,中歐在學術論文的合作主要集中在應用科學領域,佔到總體數量的65%--人工智慧也屬於這一領域。除此以外,自然科學佔到18%,健康科學佔12%,經濟和社會科學佔3%。

而在應用科學領域中,人工智慧及圖像處理佔到17%,網路及電信佔12%,之後是地質及測繪工程、工業工程及自動化、能源和電子工程。

報告也列出了一些具體領域的中歐合作情況,涉及到德國的有比如在分析化學領域,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與中國同濟大學合作發表七篇論文。在納米技術方面,德國漢諾威大學與同濟大學發表14篇論文。

德中學術合作日益受到審視

德國對於與中國的科研合作持日益謹慎的態度德國教育與研究部網站寫道,儘管德中之間在科研與教育方面有多年的夥伴關係,但與此同時,中國也日益成為競爭者和體制對手。

德國教研部指出,在此背景下對於與中國的合作詳加審查。特別是涉及到軍民兩用領域以及可能導致監控及侵犯人權的人工智慧領域,會對合作設置明確的界限。但同時,學術自由是基本法所保障的。因此,無論是政界、學術界,還是每一位學者自身,都承擔著應對這一挑戰的任務。

來自中國的監控技術對誰有利?

02:43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綜合報導)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