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多國撤離阿富汗 喀布爾機場出現死傷

2021年8月16日

塔利班進入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後,當地居民湧入機場,場面混亂且有目擊者稱有5人死亡,死因尚未明朗。捷克、義大利撤離班機皆已離境,其餘多國正在安排撤僑,中俄則尚無撤離阿富汗的計劃。

Afghanistan Kabul | Menschenmassen am Flughafen in Kabul
塔利班攻入喀布爾,大量民眾湧入機場希望能逃離阿富汗。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隨著塔利班正式進入位於首都喀布爾的總統府,並宣佈「戰爭已經結束」後,各個駐阿富汗使館陸續進行撤僑行動。同時,喀布爾國際機場也湧入大量希望逃離的阿富汗人,更有人爬上通往飛機的聯絡橋上,場面混亂。

路透社報導,在喀布爾機場有目擊者稱,看到5具遺體被運到一輛車上,而另一名目擊者則說,不清楚受害者是被槍殺還是被踩死的。一名美國官員表示,部署在機場的美國軍隊,早些時候向空中開槍以驅散人群。官員們沒有立即對死亡事件發表評論。

半島電視台報導,阿富汗總統加尼(Ashraf Ghani)週日已在塔利班同意下離開阿富汗,目前人在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塔利班政治辦公室發言人向半島電視台表示,阿富汗新政府的政權形式很快會明朗化,他們也將在喀布爾總統府宣佈建立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

塔利班發言人納伊姆(Mohammad Naeem)表示塔利班要建立和平的國際關係。他說,外交機構或其任何總部都不會成為攻擊目標,並且向所有人保證,塔利班將為公民和外交使團提供安全保障。

「我們已經達到了我們所追求的目標,那就是我們國家的自由和我們人民的獨立,」納伊姆說,「我們不允許任何人利用我們的土地來攻擊任何人,我們也不想傷害他人。」

路透社報導,一名匿名塔利班領導受訪時表示,散落各省的塔利班戰士正在重組,等到外國勢力離開後,塔利班將創建一個新的政府治理架構。

這位匿名領導說,塔利班戰士目前接收到的指令是「允許阿富汗民眾繼續他們的日常生活,不做任何驚嚇平民的事情。」

中俄暫無撤離計劃

許多國家已開始撤離使館及其在阿富汗的國民。德新社報導,第一班從喀布爾疏散的德國公民的飛機已於當地周一早上離境。三十幾名德國人和幾名瑞士國民已從喀布爾飛往卡達首都多哈。

該批撤離的人員是由美國飛機載送。德國軍方表示,它將派出更多的飛機來進行疏散。

英國、法國、沙烏地阿拉伯、芬蘭、澳洲、新西蘭、尼泊爾等國皆表示將有撤僑計劃。《衛報》報導,目前捷克撤僑班機已抵達布拉格,班機上載有46名使館人員、阿富汗口譯人員及協助在阿富汗協助捷克軍方執行北約任務的相關人員及其眷屬。義大利也已撤離70多名使館人員及阿富汗籍員工,班機預計16日抵達羅馬。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Ned Price)在一份聲明中說,所有美國大使館的人員皆已被疏散到機場,目前機場周邊是由美國軍方所保護。為了協助美國國民和阿富汗在地協力人員的安全撤離,美國目前正向喀布爾直接派遣另外1000名士兵,使美國在阿富汗的軍隊人數預計達到6000人,是上周在阿富汗的美軍人數的兩到三倍。

英國國防部長華萊士(Ben Wallace)則向BBC表示,英國在最近幾天內投入了600多支部隊,「好確保我們能保持機場的安全運作,同時有效地護送人們登上航班、離開阿富汗。」

他說,英國政府目標在未來24至36小時左右的時間內再送出1500人,並補充道,政府正努力「消除任何官僚主義障礙」,讓通過檢查的人們能夠飛往英國。

阿富汗民眾趕忙用油漆遮蓋女性婚紗廣告。這樣自由開放的風氣不受塔利班的歡迎。圖片來源: Kyodo/picture alliance

美國國務院15日也曾表示,包括美國在內的超過65個國家發表了一份聯合聲明,呼籲塔利班允許想要離開阿富汗的阿富汗人和國際公民離開,並強調機場和邊境口岸必須保持開放。

然而《衛報》引述一位北約官員的說法,他說喀布爾機場的所有商業航班都已暫停,目前只允許軍用飛機運行。該機場現在是離開阿富汗的唯一途徑,而塔利班正控制著所有的陸路過境點。巴基斯坦已關閉與阿富汗的邊境口岸。

《南華早報》報導,中國及俄羅斯則尚未有撤離阿富汗的計劃。中國駐阿富汗大使館在官方網頁上表示:「已要求阿各派務必保障在阿中國公民、中國機構、中國利益安全。使館在此進一步提醒在阿中國公民密切關注安全形勢,加強自身安全防護,不要外出。」

俄羅斯總統駐阿富汗特使卡布洛夫(Zamir Kabulov)則向《莫斯科日報》表示,塔利班已向俄羅斯與其他國家提供保障,會確保俄國駐阿富汗使館的安全。

(綜合報導)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