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大不列顛: 戰爭改變了日不落帝國的一切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5年1月21日

在英國,人們以輕鬆的心情,興高采烈地歡呼戰爭的結束。但是身為勝利者的英國人卻清醒地意識到,作為帝國主義大國的偉大時期行將結束。那時,人們對社會公正有了新的認識,在這一新思潮的推動下,福利國家出現了。不久之後,英國社會的面貌也因此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經過近六年的戰時燈火管制,戰後的倫敦重放光芒圖片來源: AP

1945年5月8日,在6年大戰最陰暗日子裡領導國家的英國首相丘吉爾,在唐寧街10號官邸向全國發表廣播演說,宣佈德國投降。但同時,他也提醒人們不要忘記日本戰事尚在繼續,使得戰後英國國內的狂喜情緒有所控制。

丘吉爾說:「我們可以高興一陣子,但時刻不得忘記詭計多端、貪得無厭的日本還沒有被戰勝。」

英國人利用這一機會大事慶祝。特拉法加爾廣場上人潮如湧,另外一些人則聚集在白金漢宮前,翹首等候著皇室成員的出現。丘吉爾本人出現在衞生部的陽台上,為了對欣喜若狂的人群發表講話。歡慶活動持續至深夜。

第二天,戰爭結束的全部意義才開始呈現清晰的輪廓。

正當戰爭減輕了損失的沉重感

戰爭期間,英國人損失慘重:6年中,陣亡士兵高達27萬,6萬平民為此喪生,他們大多死於納粹對英國城市的所謂「閃電式」的轟炸中。儘管如此,損失的規模依舊小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於是,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一項任務得以順利完成,更何況是一項光榮的任務。有關專家們一致認為,也正因為如此,它在公眾眼中減輕了損失的沉重。

「許多普通人對『正當』戰爭的想法深信不疑,從而加速了戰爭時期向和平時期的轉變,因為勝利沖淡了損失的沉重感」,裡夏德-奧弗利這樣解釋道。奧弗利是艾克賽特大學的歷史學教授,也是同盟國何以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一書的作者。

他補充說:「勝利影響了人們對戰爭的回憶,除了對德勒斯登進行戰略轟炸之外,英國人從未對他們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進行過反思。」

愛丁堡大學第二次世界大戰研究中心主任保羅.愛迪生教授,走向1945年之路>>一書的作者贊同這種說法。他指出,1945年5月,丘吉爾在英國下院的一次演說中曾表示:「在這個國家,我們是非常體面風光的一族。」愛迪生說:「戰爭結束時,英國人的眼光被矇蔽了。」

一個帝國的終結

第二次世界大戰取得的勝利使大不列顛人民十分自豪,這有助於人民對國家的認同,也加強了威爾斯人、英格蘭人和蘇格蘭人之間的團結。但沒過多久,作為帝國主義強國的大不列顛江河日下的現實則暴露無遺。

「戰爭暴露了大英帝國的弱點」,奧弗利說, 「勝利只是一時的,之後便是沒落。」兩年之後,印度獲得獨立;10年之後,大不列顛撤離非洲。

愛迪生說:「戰爭是對大英帝國的致命一擊,儘管當時也許還看不出來。」美國和蘇聯兩個大國的崛起以及冷戰的開始使得作為世界強國的大不列顛黯然失色。

社會公正意識的覺醒

如果說地緣政治因素導致大英帝國走向滅亡的話,那麼國人思想的變化則削弱了公眾對這一帝國的擁護程度。戰時實施的嚴格的配給制和戰爭期間的同甘共苦加強了平均主義意識和對社會平等的新的責任感:每個人都有權獲得相應的「一份」。

戰後,英國人民希望看到,這一新的自我意識能被極大程度地轉變為新的社會福利政策,廣泛的社會保險制和全民性的醫療衞生服務體系。這樣的氣氛導致丘吉爾突然辭去了首相職務,因為由他領導的保守內閣已於1945年7月被工黨以壓倒性的多數選票所取代-而此時距「歐洲勝利日」不過兩個月。

奧弗利說:「在大不列顛,這是個激進時期,類似的事情空前絕後。」1946年,英國引入了國家衞生和社會保險體制。在以後的10年中,英國全國工業的20%實現了國有化。

對歐盟的持續懷疑

愛迪生認為,戰爭及其後果加強了不列顛人民的孤立主義和對統一歐洲的懷疑主義傾向。他說:「與歐洲大陸被視為比較穩定的制度相比,不列顛人民為自己的制度引以為榮。因此,他們害怕來自歐洲大陸的威脅。」

與此同時,英國的政治家們也愈發清楚地意識到,他們必須融入歐洲,以期阻止潛在的各種危機。所以,大不列顛後來成為歐盟中的不大情願的,甚或疑心重重的一員,正如許多人所說,這一態度持續至今。


(作者:克利絲汀.齊末卡,李士勳譯)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