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貴州省會貴陽郊區的一個車間。這裡是溫義道(音譯)的工作場所。4張大桌上,工具、電腦集成電路板、線纜、盒子,--還有十幾個無人機,滿滿騰騰。
32歲的溫義道舉起一架無人機,指著無人機的底部說道:"……這裡是一個5屏相機,這種5屏相機目前是全國最小的。這種相機在市場上看到的一般都有1.5公斤到2.5公斤。而我們的這個470克都不到。"
溫義道替信鴿技術公司做事。該公司不僅開發高技術無人機,而且也依據圖片、影片和無人機實地數據製作出高精數字地圖,內含取自中國各機構龐大資料庫的各種訊息。
公司發言人劉婁(音譯)借助一張三維地圖解釋了公司的經營模式。該地圖顯示的是貴陽的一個學生宿舍樓。劉婁說道:"行政區域裡面的每一棟樓房、每一個房間號的人口訊息進行了關聯,你們現在看到的就是一個學生宿舍 , 我們可以查看每一層 、每一個房間號所居住的學生人口訊息。"
在貴州,信鴿技術公司這樣的私人企業可以相對容易地進入政府部門和機構的資料庫,蒐集訊息,並由此萌生新的生意點子。中國雖也有數據保護規定,但無法與西方國家相比。
2015年,中國領導層確定將貴州這個相對貧困的農業省份作為國家大數據特區。在這段影片裡,該省政府自豪地說明,不只是小型創新企業來到了這裡,眾多國際技術公司也在這裡設點,蘋果、微軟、華為、騰訊、阿里巴巴均榜上有名。
貴州省政府大數據專員王強(譯音)指出:"大數據產業將成為貴州經濟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大數據這個觀念和概念已經深入到了貴州各級領導幹部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心中、理念之中、腦海之中 。那麼,我們可以這麼說,在貴州,一個鄉村的村委會主任、村幹部給你說大數據,他可以非常自由地、隨意地說大數據,這一點都不奇怪。"
線上和大數據產業給貴州省帶來的增長速度令人印象深刻。不過,上海交大的魯明(音譯)這樣的經濟專家警告說:"在這個錢的背後都是政府債務借來的。 貴州同時也是中國債務率最高的省份。那麼,這種發展,是不是好的?"
倫敦科技博物館舉辦的機器人展覽顯示,500年來人類從來沒有停止過對機器人的鑽研。
圖片來源: Plastiques Photography, courtesy of the Science Museum倫敦科技博物館(Science Museum)展出的這一嬰兒機器人,跟真的一樣,不僅會手舞足蹈,還會呼吸和打噴嚏。電影拍片現場經常會使用到它們。
圖片來源: Plastiques Photography, courtesy of the Science Museum雖然「機器人」(Roboter)這一概念在1920年才開始使用,但人類500年來一直沒有停止過用機器取代人工的嘗試。這一僧侶「機器人」是1560年前後在西班牙製造的,它能朗讀《聖經》裡的段落。
圖片來源: Smithsonian Institution/Jennie Hills古埃及人為失去的肢體發明了假肢,最早的假肢是大約公元前950年至710年發明的。它們在木乃伊墓中被發現。
圖片來源: Plastiques Photography, courtesy of the Science Museum1920年捷克作家Karel Capek首次在其話劇作品中使用了Roboter這個概念。它在捷克語裡的原意是「被迫工作」。 後來這部話劇被譯成30多種語言。叫做Eric的機器人(右)是1928年製作的。
圖片來源: Plastiques Photography, courtesy of the Science Museum在Fritz Lang的科幻經典影片《大都市》(Metropolis,1927)裡,第一次出現了機器人的角色。該部影片描繪的是未來2026年的場景,發明家造出了一個女性機器人並同時熱戀上「她」。
圖片來源: Plastiques Photography, courtesy of the Science Museum我們頭腦當中的機器人多半是電影裡或文學中的形象。卡梅倫(James Cameron)創作的《魔鬼終結者:創世紀》裡的T800魔鬼終結者形象就是機器人的本質。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S. Gordon/2015 Paramount Pictures倫敦機器人展還將組織有關人工智慧的討論會,與會者包括科幻小說作家Alex Garland,他於2015年發表了《機器之前》(Ex Machina)的科幻小說,其中的程序員為女機器人編排了性慾情感的程序。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A24 Films人們最常見的是工業生產中使用機器人進行簡單的重複性工作。機器可以干的活兒,就不需要人了吧!這個叫做Baxter的機器人價值2.3萬歐元。
圖片來源: Plastiques Photography, courtesy of the Science Museum這是日本造「新聞機器人」(2014),比只會裝配汽車的「機器人同事」要高級多了。她會播送新聞,附帶表情,能流利使用多種語言,不僅如此,還能開點簡單的玩笑。缺點就是死板了一點兒。
圖片來源: Plastiques Photography, courtesy of the Science Museum 無論如何,大數據結構轉型已給這個3600萬人省份帶來一種變化:以前,畢業後,這裡的年輕人常會前往中國的其它地方,以找到好的就業機會。如今,很多人留在了貴州。
例如,24歲的李佳青(音譯)。她是本地人,來自貴陽,在這裡上過大學,訊息專業。現在,她在易鯨捷訊息技術有限公司(Esgyn)的一個大辦公室裡工作。
她告訴說:"我念大二的時候,我的師姐師兄們畢業後要找工作的話,都只能去北上廣這樣的一些城市 ,還有大數據開發這方面的公司,而在我們畢業的時候,由於貴州大力推廣大數據,我們在家就可以找到工作,離家很近,很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