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大眾」亦被美國司法部盯上

凝煉/苗子(綜合報導)2015年9月22日

廢氣排放值操控醜聞給德國最大汽車製造商造成的損失難以估計:股值狂瀉、信譽下降、車輛召回、持股人憤怒。現在,美國司法部也盯上了大眾,極可能展開刑事調查。

USA, Symbolbild VW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E. S. Lesser

(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國環保署自然要對這個德國汽車製造商開出罰單。而現在,據美國媒體報導,對柴油車廢氣測試造假行為也將給該公司帶來刑事法律方面的後果。彭博社援引兩名知情人士報導說,美國司法部已就大眾的行為是否涉及刑事犯罪著手調查。

在美國,此類司法調查可能長達數月或數年、可以是沒有結果或導致巨額罰款。

大眾暫時未對這一報導置評。

又有消息稱,美國國會眾議院能源和貿易委員會將舉行大眾操控廢氣測試醜聞聽證會。該委員會兩名成員日前在華盛頓發表一份聲明說,未來數周內將就美國環保署的相關指控舉行聽證。聲明強調,"美國人民理應獲得回答和保證,不再發生此類行為"。

大眾已承認廢氣測試結果造假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P. Pleul

寶馬和賓士也被瞄上

美國國家環保署日前宣佈,也將調查其它製造商的柴油車,但未點明,受到調查的將是哪些企業。除大眾外,戴姆勒-賓士和寶馬等德國汽車康采恩也在美國市場上有自己的身影。數年來,這些製造商一直在為所謂的"清潔柴油"技術作廣告,並將相關的發動機作為節能和無害於環境的選項投入市場。

對大眾及其旗下的奧迪的指控於上周五公之於眾。美國環保署指責大眾,在柴油車的廢氣測量中作手腳,提供虛假數據。總部位於德國沃爾夫斯堡的大眾公司已承認這一作假行為,並許諾,在相關調查中,同美國環保署合作。根據美國環保署提供的數字,所涉及的柴油車數量約達50萬台,為大眾從2008年至2015年在美售出。美國環保署未指令召回。不過,該機構已表示,大眾一定會召回相關車輛,以減少廢氣排放。

認錯

大眾總裁文德恩(Martin Winterkorn)上周末已對違反環保規定行為致歉,並宣佈安排外來調查。大眾美國總裁霍恩(Michael Horn)也已承認錯誤嚴重。日前在紐約展示新款帕薩特時,霍恩表示,大眾欺騙了美國環保署,欺騙了加利福尼亞當局,"最糟糕的是,我們欺騙了我們的主顧"。

大眾已採取一些緊急措施,其中包括中斷在美銷售柴油車。受相關醜聞影響,大眾股票在法蘭克福股市上狂跌。繼周一下跌約17%後,周二開盤又一度走低5%以上。然而,觀察家指出,比股值下跌更嚴重的是操控行為導致的聲譽損失。各種跡象顯示,美國環保署的罰款要求、車輛召回行動費用以及顧客和持股人的賠償要求,最終可能高達180億美元(約為160億歐元)。

隨著信譽下降,大眾股指狂跌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F. Rumpenhorst

要求澄清、透明

在各方要求澄清的壓力下,大眾總裁文德恩與聯邦交通部長多布林德(Alexander Dobrindt)會晤時表示,還將對在德國市場銷售的所有款式的柴油車進行檢查。多布林德在德國銷售量最大的報紙《圖片報》上指出,大眾現在的當務之急是贏回消費者們的信賴,因此,必須進行全面澄清、實現透明,以挽回信譽損失。交通部一名發言人通報說,多布林德部長已指示聯邦車輛局,組織獨立評估人對大眾的各款柴油車進行追加檢查。這位發言人稱,文德恩總裁已表示"絕對支持"。

誰該擔責?

內部人士透露,大眾監事會主席團定於本周三召開會議,磋商相關醜聞。 文德恩總裁前景不妙。相關醜聞的曝光對他來得不是時候。他的總裁合同本該在本周五的監事會會議上提前延長至2018年。根據原定計劃,這位現年68歲的企業家將主持由他提出的大眾康采恩重組方案的實施。而現在,要求他辭去這個歐洲最大汽車製造商最高職務的呼聲日益增多。

大眾美國總裁霍恩圖片來源: Reuters/D. Ornitz

具有強大影響力的大眾企業委員會主席奧斯特羅(Bernd Osterloh)則強調,他依然信任文德恩。不過,他同時表示,如果調查顯示,文德恩本人參與了廢氣醜聞,那他就該辭去總裁職務。奧斯特羅在目前在法蘭克福舉行的國際車展上表示,未來數天內都將密切關注,會發生一些什麼事情,"看看誰該承擔責任"。

國際反響

大眾造假醜聞在國際上引起廣泛反響。韓國環保部已要求大眾駐該國代表本周三前往環保部,說明情況。據美聯社報導,韓國環保部一名發言人通報說,也已邀請工程技術人員參加。他並宣佈,最晚從下月起,環保部將核查,大眾是否在韓國市場銷售的車輛上也有造假行為,並將於11月公佈調查結果。

法國財政部長薩潘(Michel Sapin)今天要求在"全歐範圍"對大眾柴油車進行檢查。薩潘財長在法國電台上表示,為對消費者負責,檢查歐洲其它汽車製造商的車輛看來是"必要的"。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