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總裁「給北京叩頭」
2013年3月21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因變速箱問題,大眾汽車(中國)周三(3月20日)宣佈召回38.4萬輛汽車。鑑於中國已成為大眾最大市場,這一召回事件引起德語媒體廣泛關注。《時代》周刊發文強調,大眾總裁文德恩的妥協具有象徵性意義,整個德國汽車業亦應從此事件中吸取某種教訓:
「文德恩(MartinWinterkorn)在中國也算是一個有影響力的人物。兩周前,他還在《時代》周刊上強調,他同該國的權勢人物有良好的人脈關係。然而,數天前的一個事件卻顯示出,只要中國人願意,即使是大眾也得服軟。在中央電視台一個有大量觀眾的消費者保護節目中,包括大眾和斯科達在內的多家企業的產品受到指摘。原因是中國工廠生產的變速器,大眾工程師們一直為能研發出這種俗稱的雙變速器而頗感自豪。可惜,這一變速器在中國並未能展示出人們對德國產品所期待的那種優異性能。……
「問題在2011年就已被注意到了,而且也成為當時的大眾(中國)負責人被解職的原因之一。這家德國康采恩向不滿意的客戶們提出,誰只要願意,都可以要求改進,並延長了保質期。不過,中國的消費者保護機構並不滿意。它們通過電視台,要求大眾和斯科達召回全部裝配了這一變速器的車輛,並予以改進。大眾立即做出反映,還在當天,這家康采恩及其合作夥伴便宣佈召回汽車。這是給官方的消費者保護機構的叩頭行為,由此,也是給北京叩的一個響頭。
「這樣的當眾受辱會讓完美主義者文德恩疼痛不已。召回行動再清楚不過地表明,只要中國領導層願意,即使是不可一世的德國汽車大亨們也得服軟。而這一點不僅適用於文德恩。
「他的同事們—寶馬的總裁賴特霍費爾(Norbert Reithofer)和戴姆勒總裁蔡澈(Dieter Zetsche)也仰賴於中國人的好意。他們在各自的雄心勃勃的增長計劃中無一例外把寶押在了中國市場上。由此看來,在保持中國熱的同時,習慣於成功的德國汽車產業的經理們需注意,不要太讓自己受制於這個市場。」
美中能源開發競爭
3月21日一期的《商報》發表一篇評論,關注美中能源開發前景。作者確信,在原油/頁岩氣開采中使用的先進的水力壓裂工藝(Fracking)並不能使美國在同中國的能源開發競爭中佔居優勢:
「需要考慮的還有其它因素。這些因素使得美中之間的競賽將繼續保持勝負難決的局面。作為世界工廠,中國將因美國出現新的經濟轉機而得到比美國更大的好處。美國則有機會擺脫中國的債務裹脅。……無論各種單項因素如何相互套疊,都談不上中美競爭中已然出現『游戲置換』。美國總統歐巴馬本人對此也已心知肚明。去年,他在國情咨文中宣稱,美國的天然氣將足夠100年之用,至本世紀第二個十年之末,將創造出60萬個新就業位子。對他的第二任期來說,這本該是最大議題,是這個每分鐘債務增加約130萬美元的國家可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能高呼『是的,我們能夠』的關鍵所在。然而,歐巴馬現在沒能從口袋裡掏出這把通往美國福祉的鑰匙。還在成為現實前,夢就萎縮了。是的,我們能夠,—但問題是,其他人也能夠。」
摘編:凝煉
責編:葉宣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