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丁週二(9月2日)展開雙邊會談,是否能促使普丁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會面,並進一步推動俄烏停火,成為各界關注焦點。
此前,普丁在上海合作組織(簡稱上合組織)峰會期間,為俄國入侵烏克蘭的行為辯解,稱烏克蘭戰爭是因為基輔受到西方支持發動的「政變」,以及北約持續東擴所造成。普丁提到他上個月於阿拉斯加和美國總統川普的談話,聲稱已經達成了「可為和平鋪路的共識」。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政府週一公佈的《天津宣言》中,長達20多頁的文件裡提到了以哈衝突,譴責造成加薩平民傷亡和人道危機的行為,以及以色列和美國於6月對上合組織成員國伊朗核設施的攻擊,卻沒有提及已經持續長達3年的俄烏戰爭。
對此,烏克蘭外交部透過聲明回應《天津宣言》:「令人訝異的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歐洲最大規模的侵略戰爭,竟然沒有被納入這樣一份重要的文件當中。」
烏方還指出,刻意忽略俄烏衝突是莫斯科試圖藉此「營造世界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問題上,意見分歧的假象」,想藉此展現出只有西方國家支持烏克蘭。
烏克蘭外交部補充:「鑑於中國在地緣政治中的重要角色,我們歡迎北京在以《聯合國憲章》為基礎的前提下,積極參與促進對烏克蘭的和平努力。」
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組織,作為一個地區安全與發展協作組織,正在發展擴大。有分析認為,以中俄為主導力量的該組織,正在吸收更多國家參與,試圖形成與美歐對抗的平台。目前該組織正面臨新一輪擴充成員,等候加入的除了伊朗,還有白俄羅斯。
圖片來源: Vadim Savitsky/TASS/picture alliance/dpa上海合作組織(簡稱「上合組織」)成立於2001年,創始成員國為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 2001年6月15日,六國元首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和《關於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的上海公約》,上海合作組織正式成立。2002年6月7日,上合組織第二次首腦會晤在聖彼得堡舉行。圖為2002年1月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在北京會見參加上合組織部長理事會的俄羅斯外長伊萬諾夫。
圖片來源: Guang Niu/picture-alliance/dpa/dpaweb上合組織是首次以中國城市命名的政府間國際組織。據該組織的官方訊息,其宗旨是加強各成員國之間的相互信任與睦鄰友好;鼓勵各成員國在政治、經貿、科技、文化、教育等領域的合作;共同致力於維護和保障地區的和平、安全與穩定;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中國和俄羅斯一直是該組織的主導力量。圖為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俄羅斯總統普丁2007年8月在吉爾吉斯斯坦比什凱克的上合組織峰會上。
圖片來源: DMITRY ASTAKHOV/RIA NOVOSTI/EPA/picture-alliance/ dpa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之後不久成立的上合組織,其關注的重點議題是區域安全問題和打擊恐怖主義。2003年8月,上海合作組織首次在哈薩克斯坦和中國境內舉行多國聯合反恐軍事演習。之後每兩年舉行一次名為「和平使命」的聯合軍演。2018年8月,演習在俄羅斯舉行(圖)。
圖片來源: Donat Sorokin/TASS/picture alliance/dpa2017年6月在哈薩克斯坦的阿斯塔納舉行的上合組織峰會上,完成了該組織的首度擴容,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加入,成員國數量增加到8個。圖為印度總理莫迪與俄羅斯總統普丁在峰會上。
圖片來源: Mikhail Metzel/TASS/dpa/picture alliance上海合作組織有兩個常設機構,分別是設於中國首都北京的「上合組織秘書處」,以及設於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圖)的「地區反恐怖機構執行委員會」。
圖片來源: Tass Malyshev/dpa/picture alliance 2021年7月,上合組織峰會在塔吉克斯坦杜尚別舉行(圖)。當年稍後,啟動接收伊朗為成員的程序,並吸收沙烏地阿拉伯、埃及、卡達为新的對話夥伴。除這三國外,上合組織已有6個「對話夥伴」(亞美尼亞、亞塞拜然、柬埔寨、尼泊爾、斯里蘭卡、土耳其),以及3個觀察員國(阿富汗、白俄羅斯和蒙古)。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2022年二月,俄羅斯發動了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上合組織成員中國和印度始終拒絕加入西方制裁俄羅斯的行列,並且增加了俄羅斯石油及天然氣的購買量,幫助莫斯科緩解西方制裁的影響。出席9月在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成為普丁在國際舞台亮相不可多得的機會,並顯示其並不孤立。圖為普丁與習近平、蒙古國總統呼日勒蘇赫在峰會上。
圖片來源: Alexandr Demyanchuk/Sputnik/REUTERS今年的上合組織峰會的主辦國是印度,會議於7月4日以線上方式舉行。印度外交部官員透露,伊朗和白俄羅斯預計將在新德里峰會上加入上合組織。這是該組織成員國元首第二次線上峰會。第一次是2020年因新冠疫情影響,原定在聖彼得堡舉行的峰會改為線上舉行。
圖片來源: Vadim Savitsky/TASS/picture alliance/dpa 習近平為印俄合作牽線
儘管上合組織峰會期間並未達成任何重大決定,但在美國總統川普試圖切斷俄羅斯與中國的聯繫、要求印度停止購買俄羅斯石油之際,習近平、普丁和印度總理莫迪在天津相互擁抱、有說有笑的畫面,也向美方釋出了強而有力的訊息。
川普政府為了推動烏克蘭和平協議,不斷擴大對印度施壓,要求該國停止購買俄羅斯原油,還因此對印度加徵50%的高額關稅。但莫迪並未因此遠離俄羅斯,反而在週一與普丁會談時,強調了雙邊合作關係。莫迪稱,雙方探討了在「貿易、化肥、太空、安全與文化等所有領域」深化合作的可能。
預計將於12月訪問印度的普丁也稱呼莫迪為「親愛的朋友」,並表示:「俄羅斯和印度數十年來一直保持著友好且互信的特殊關係。這正是我們未來持續發展雙邊關係的基礎。」
習近平、莫迪、普丁週一在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上見面圖片來源: Suo Takekuma/Kyodo News/AP Photo/dpa/picture alliance 中俄印關係:友善也有底線
《華爾街日報》引述澳洲洛伊研究所執行長富利洛夫(Michael Fullilove)分析報導,天津會談的友好氣氛將為西方各國敲響警鐘。他指出,川普對普丁的溫和態度實際上並沒有讓俄羅斯疏遠中國;美國持續對莫迪施壓也反倒讓印度跟俄羅斯越走越近,並讓中印關係升溫。
墨卡托中國研究所分析員宋高祖向DW表示,各成員國在《天津宣言》中,針對譴責今年4月的帕哈甘姆(Pahalgam)恐攻事件達成共識,讓印度備感尊重;對以色列和美國打擊伊朗核設施的一致反對立場,也可以被解讀為印度在被川普政府徵收50%的高額對等關稅後,對美的態度出現轉變。
日本印度太平洋問題研究所(RIIPA) 兼任研究員胡莎娜(Sana Hashmi)也告訴DW,這可能對中國有利,因為這樣的態度顯示出印度不再那麼親近美國,如果能夠把這一點放大、加以宣傳,並向美國展示「印度不再是你們俱樂部的一員,現在開始轉向我們這一邊」,那麼這對中國的地緣政治戰略是有價值的。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印度在上合峰會期間對中國及俄羅斯展現了積極合作的態度,但並沒有和其他成員國一起支持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莫迪也不會出席北京本週三的大規模閱兵儀式,凸顯出中印關係仍存在根本性未決的問題。
胡莎娜也指出,中印之間仍然缺乏互信,中印俄三方此次的態度相較於實質性的結盟,反而更像是一場平衡行動(balancing act)。
中印之間新近發生了幾十年來最為血腥的邊境衝突。那麼,這場衝突的歷史根源在哪裡?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T. Mustfa中印邊界總長近2000公里,另外還有12萬平方公里的區域存在領土糾紛。有領土糾紛的邊界涉及西段(600公里)、中段(450公里)和東段(650公里)3個部分。2020年5月,中印在錫金北部發生衝突(中段);6月16日,中印在拉達克的巴勒萬河谷(西段)發生士兵肢體衝突,造成數十人傷亡,至少印方稱有20名士兵死亡。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Manish馬克馬洪線(McMahon Line,東段線)是一條英國探險家測量印度時畫下的一條英屬印度同西藏之間的邊界。1914年,英國外交官麥克馬洪召集中、印、藏三方會議,由於中華民國不同意分割西藏的麥克馬洪線、藏方未能得到事先秘議的獨立轉而也放棄承認麥克馬紅線,結果中藏均沒有簽署《西姆拉條約》。印度和緬甸則認為麥克馬洪線是歷史疆界。時至今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雖然拒絕承認麥克馬洪線,但把它看作是實際控制線。1962年中印之戰中,中國軍隊雖然一度佔領了該地重鎮達旺,但後來撤回到實際控制線以北。
藏南在印度被稱為「阿魯納恰爾邦」(Arunachal Pradesh,東段線),面積約為6萬平方公里,位於喜馬拉雅山脈的南側。它的西面是不丹,東面是緬甸,向南是印度,北邊是中國的西藏。中國稱該地為藏南,屬於西藏自治區行政區劃。不過,按照「麥克馬洪線」的劃分,該地屬於印度,印度也實際控制該地,只是藏方以及中華民國當年均拒絕在條約上簽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延續這一路線。1948年,剛剛獨立的印度開始派兵進入這個地區,1960年,印度完全佔領了麥線以南部分,中國控制麥線以北。1972年,印度在該地成立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1987年,該區改為「阿魯納恰爾邦」。
英國於1887年強佔錫金國,次年出兵西藏。1950年,獨立之後的印度稱為錫金的保護國,1975年正式將其納為「錫金邦」。2003年,印度總理瓦傑帕伊訪問中國後,北京承認新德里對錫金的主權,同時印度亦承認中國對西藏主權。2005年之後中國出版的地圖上已不再將錫金標注成主權國家。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robertharding/T. L. Kelly1960年4月,中印兩國政府為尋求解決領土爭端,由中國總理周恩來與印度總理尼赫魯在新德里會談,但未取得共識。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爆發。中國軍隊當年10月20日從邊境的東西兩處同時發起進攻時,兵力是印度軍隊的5至10倍。中國軍隊當時一直深入到印度今天的阿魯納恰爾邦省和喜馬拉雅地區。整個戰爭延續了一個月,總共造成2000人喪生。1962年11月20日,中國單方宣佈停火,並撤至麥克馬洪線後20公里處。戰爭之後中印關係因邊界衝突走入低谷。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1988年12月19日至23日,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並與鄧小平會晤。這是34年來印度總理首次訪問中國。這次訪問被看作是中印關係經過多年的緊張期之後開始轉暖的標誌。1993年,印度總理拉奧( Narasimha Rao)訪華期間,雙方簽署了《關於在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保持和平與安寧的協定》。這次訪問標誌著中印關係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印雙方共簽署了5個有關和平解決邊境衝突的協定。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J. Giannini自2003年中印建立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會晤機制以來,雙方已舉行22輪特代會晤。印方的特別代表是國家安全顧問,中方最高代表則多為外交部長。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印度總理莫迪之間的互動相當頻繁。
圖片來源: Reuters佔地約100平方公里的洞朗(Doklam)是中國和不丹之間存有爭議的地區,印度也從未對該地宣示過主權。2017年6月,印度以「接到不丹政府的求助」、「支持不丹主權」為由,派兵越過中印邊界,阻止中國在那裡修筑公路,形成同中國軍隊長達71天的對峙。不丹是中國14個鄰國中唯一一個沒有與中國建交的國家,其國家的外交權和防務權掌握在印度手中。2014年莫迪以總理身份第一個訪問的國家便是不丹。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5月5日,在位於拉達克地區的海拔四千多米的班公錯湖(Pangong Tso lake,西段),中國和印度軍方人員相互投擲石塊、木棒、鐵棍等,雙方都有人員受傷。5月9日,印度錫金邦那圖拉山口(中段),中印軍人相互投石併發生肢體衝突,有數十人受傷。 6月16日,在加勒萬河谷(Galwan valley,西段)的中印士兵衝突中,有3名印度士兵在與解放軍的衝突中死亡。當天稍晚時,印度軍方宣佈印度士兵的死亡人數提升至20人。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T. Mustfa DW記者李宥臻對本文有貢獻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