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奧密克戎迅速蔓延 打加強針還是等新疫苗?

2021年12月4日

新冠病毒奧密克戎(omicron)變異株已在全球近40個國家或地區出現。面對新的威脅,是否需要調整疫苗?世衛組織和疫苗生產商分別給出答案。

SARS-CoV-2 Variante Omicron und COVID-19 Impfstoffe
圖片來源: Andre M. Chang/Zum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世界衞生組織周五(12月3日)宣佈,新冠變異病毒奧密克戎(omicron)毒株已在全球至少38個國家或地區出現,但到目前尚未收到死亡病例通報。

世衛首席科學家斯瓦米內森(Soumya Swaminathan)當天在路透社舉辦的會議上表示,尚無法預測奧密克戎毒株是否會成為新冠主流毒株,正確的反應是做好準備。她呼籲:"我們需要謹慎行事,而不是恐慌,因為我們現在的情況與一年前不同。"

奧密克戎在其刺突蛋白中有大量突變 --多達32種。初步證據表明,與其他令人擔憂的變體相比,奧密克戎可導致再次感染的風險增加。然而,世衛組織發言人林德梅爾(Christian Lindmeier)周五當天在日內瓦強調,顯示奧密克戎具有高度傳染性的數據只是初步訊息。

世衛反對實施全面旅行禁令

林德梅爾還重申了世衛組織反對實施全面旅行禁令的建議,但表示衞生系統無法承受感染激增的國家除外。他說:"最好讓你的國家、你的衞生系統為可能出現的病例做好準備,因為我們可以很確定,奧密克戎變種會四處傳播。"

這名還發言人指出,德爾塔(delta)病毒變體今年夏天被宣佈為一種值得關注的變種,現在成為了主要的流行病毒,佔比在世界各地都超過了90%。"這就是這種病毒的行為方式,我們很可能無法將其擋在個別國家之外。"

截至12月3日,新冠病毒奧密克戎變異株已在全球至少38個國家或地區出現

南非:已康復者再度染疫的情況增多

11月24日,南非首次向世衛組織報告發現奧密克戎毒株。據聯合國新聞網站介紹,在截至 11 月 30 日的 7 天裡,南非報告的新病例比前一個周期增加了 311%。世衛組織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根據南非國家傳染病研究所 (NICD) 的一位微生物學家的報告,南非有越來越多再次感染新冠的患者,而之前的變體則沒有這種情況。

南非衞生部長法赫拉(Joe Phaahla)周五介紹,在他的國家,只有少數接種過疫苗的人感染了奧密克戎,大多數是輕微的病例。他補充說,絕大多數住院的人都沒有接種疫苗。

是否要調整疫苗?

面對新的威脅,科學家們正在努力解決的一大問題是:是否需要對疫苗進行調整。世衛組織公共衞生緊急計畫執行主任萊恩(Mike Ryan)表示,尚無證據顯示必須改變現有疫苗以對抗奧密克戎變異株。他建議,各國政府應努力讓更多人接種目前市面上的疫苗。萊恩指出:"現在,我們有非常有效的疫苗,正在發揮作用。我們需要致力於讓它們被更公平地分配,以及讓最有風險的人群接種。"

世衛組織發言人林德梅爾周五則對一些疫苗商開始計劃準備調整而表示讚揚,他認為:"這很好,而不是等到最後的警鐘響起時才行動"。

BioNTech:可針對Omicron快速調整疫苗

德國生物技術公司BioNTech的首席執行官薩欣(Ugur Sahin)向路透社表示,該公司應該能夠很快調整其新冠病毒疫苗,以應對奧密克戎變體 。薩欣介紹,儘管病毒變異,BioNTech與輝瑞公司合作開發的現有疫苗(又稱BNT疫苗)應會繼續提供保護防止重症。

他補充道:"我相信,在未來某一天,我們將需要一種針對這種新變體的新疫苗。現在的問題是它有多緊急"。薩欣預測,如果需要,在100天內應該可以推出新的疫苗,但他補充說,人們應該繼續尋求施打其現有的疫苗。他認為,與那些只注射兩針疫苗的相比,注射被稱為加強劑的第三針疫苗可能會對奧密克戎引起的嚴重疾病提供多一層保護。

德國疫苗接種常設委員會(StiKo)負責人默滕斯(Thomas Mertens)也敦促人們接種強化針。他預計未來幾個月內可能不會出現針對奧密克戎變體的新疫苗。他向《萊茵郵報》表示:"疫苗商在實驗室裡可能需要三到六個月的時間。這不是一件小事--他們必須製造出一種對奧密克戎和德爾塔變體有效的疫苗,因為德爾塔變體仍然廣泛存在。"

奧密克戎或使IMF調降全球經濟增長預測

除了新冠疫苗的研發以外,新冠變異病毒的迅速蔓延可能也會對全球的經濟增長產生影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周五在路透社舉辦的會議上表示,由於新冠病毒奧密克戎變種的出現,IMF的此前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可能會下調。

 今年10月,IMF表示,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將增長5.9%,明年增長4.9%;當時指出新的新冠病毒變種的威脅增加了戰勝疫情時間表的不確定性。

(路透社,聯合國新聞,法新社,德新社)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