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全球將成「垃圾場」?

2013年11月3日

長達5000公里的垃圾車隊?如果按照現在的預計,到2025年人們可能就需要如此龐大的「陣容」來運輸世界各地的垃圾,而且這僅僅是一天的「產量」。學者們警告人們必須做出改變,前景不容樂觀。

REFILE - ADDING DATE A crane overlooks a scrap metal yard at Southampton Docks in southern England April 23, 2013. Britain's economy dodged a return to recession and grew faster than expected in the first three months of this year, a relief for finance minister George Osborne. The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said on April 25, 2013 Britain's gross domestic product rose 0.3 percent in the first quarter after shrinking by 0.3 percent quarter-on-quarter in late 2012, above forecasts for a 0.1 percent rise. Photograph taken on April 23, 2013. REUTERS/Eddie Keogh (BRITAIN - Tags: BUSINESS POLITICS)
圖片來源: 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據估計,全世界人口每天製造的垃圾大約為350萬噸。以霍恩威格(Daniel Hoornweg)為首的專家團隊在專業期刊《自然》發表文章稱,如果人類不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到2100年每天全球就會新增1100萬噸生活垃圾。他們評論稱,垃圾增長的速度已經超過了包括溫室氣體在內的其他環境損害因素。在中國、韓國、巴西和墨西哥等國家,一些垃圾場每天處理量超過1萬噸。據中國媒體援引官方數字報導,僅北京一地2010年回收垃圾便達到467萬噸,填埋垃圾635萬噸。而全中國600多個城市中,三分之二被垃圾填埋場"包圍"

專家警告說,這一情況給地球所帶來的影響現在就已經清晰可見,比如海洋中龐大的垃圾漩渦。"而我們正在讓垃圾數量繼續增長兩倍多"。情況改善的可能性有以下幾點:世界人口增長放緩、改善城市資源管理以及在減少包裝材料方面實現技術更新。專家認為,如果能夠實現以上目標,"將給環境、經濟和社會帶來巨大的收益"。

這樣的垃圾填埋場遍佈中國各地(資料圖片)圖片來源: KfW-Bildarchiv / Rüdiger Nehmzow

歐美國家垃圾量將逐步回落

目前大部分垃圾來自歐美發達國家。專家認為,到2050年左右歐美國家的日常生活垃圾量將達到頂峰。由於人口增長放緩以及技術進步,此後這些國家的垃圾量將會逐步減少。個別城市實現這一目標的時間可能更早:比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三藩市市已經計劃在2020年之前將垃圾量減少為零。《自然》雜誌的文章中表示,目前當地已經有55%的垃圾得到回收利用。

總體而言,垃圾問題在都會地區尤其嚴重。專家們在文章中寫到,一個城市生活人口所產生的垃圾量是農村人口的兩倍到四倍,而更要命的是,世界各地的城市化趨勢都在日益增強。霍恩威格是加拿大安大略大學的能源系統學教授,並且是世界銀行2012年一份有關垃圾問題報告的作者之一。2025年,全球每天將產生600多萬噸生活垃圾,足以裝滿前文中提到的5000公里長的車隊。

垃圾帶來的污染問題在中國也很嚴重(資料圖片)圖片來源: AP

中國面臨嚴峻挑戰

而垃圾增長量最大的將是那些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的地方,比如當下的東亞地區,尤其是中國。美國研究機構威爾遜學者中心(Wilson Center)的數字顯示,中國目前每年產生2億5000萬噸城市生活垃圾,是世界總量的四分之一。目前中國全國有155個垃圾焚燒場,2015年這一數字將增加到300個。

此外,按照專家預測,南亞國家,尤其是印度的垃圾產量會在2025年前後出現飛速增長。至於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垃圾高峰"將出現在2050年左右。學者們認為,非洲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它將決定世界垃圾產量最高將達到何種水準,以及這一情況在何時出現。

除了三藩市以外,還有一個積極的例子是日本川崎。當地對工業流程進行改善,每年能夠減少56萬5000噸垃圾。在《自然》雜誌發表文章的專家們認為,在垃圾處理方面日本從總體而言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根據他們提供的數據,日本人平均每人製造垃圾量比美國人少三分之一,而兩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大致相當。霍恩威格等專家將之歸結為文化原因,但同時,日本城市地區人口集中以及進口商品昂貴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綜合報導:石濤

責編:文木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