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據彭博新聞社周三(3月6日)報導,美國政府正敦促荷德國、荷蘭、韓國和日本進一步收緊對中國獲得半導體技術的限制。
報導援引知情人士的話說,美國希望日本公司限制向中國出口晶片製造所需的專用化學品,包括光刻膠。
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路透社記者,華盛頓也在向荷蘭施壓, 要求其阻止半導體設備製造商ASML為中國客戶提供服務和維修晶片製造設備——這些設備是在今年實施銷售限制之前購買的。這證實了彭博社報導的部分內容。
彭博社報導稱,日本和荷蘭希望在考慮採取更嚴厲的行動前,先評估目前限制措施的影響。
荷蘭外交部拒絕對該報導發表評論,而美國商務部則沒有回應置評請求。日本工業部的一位官員說,該部經常與相關國家討論出口管制問題。
此前,美國官員們曾對中國採用先進晶片和功能強大的處理器推進其軍事力量增長表示特別擔憂。
中國外長王毅在3月7日的「兩會」記者會上抨擊美國打壓中國,稱如果美國「一門心思打壓中國,最終必將害了自己」圖片來源: Wang Zhao/AFP 北京指責華盛頓的打壓「不斷花樣翻新」 在周四的「兩會」記者會上,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抨擊美國打壓中國。
王毅指責美國「打壓中國的手段不斷花樣翻新,單邊制裁的清單不斷延長,欲加之罪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美國如果總是說一套、做一套,大國的信譽何在?美國如果一聽到『中國』這兩個字就緊張焦慮,大國的自信何在?美國如果只讓自己保持繁榮,不允許別國正當發展,國際公理何在?美國如果執意壟斷價值鏈高端,只讓中國停留在低端,公平競爭何在?」
這位中國外長還表示,如果美國「一門心思打壓中國,最終必將害了自己」。
更多閱讀:習近平、拜登與美國的晶片資本
誰會是晶片大戰的贏家?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知情人士:美國希望德國停止向中國提供先進晶片生產所需的光學元件 自2022年以來,拜登政府一直將矛頭對准中國的半導體產業,對先進晶片製造設備和用於開發人工智慧等尖端晶片的出口實施全面管制。日本和荷蘭這兩個晶片製造設備的主要研發國去年也加入這一行列。
彭博社報導指出,美國希望吸引更多的國家加入對華晶片出口管制封鎖。據知情人士透露,拜登政府正試圖將德國和韓國拉入一項已包括日本和荷蘭在內的協議,因為德、荷、日、韓都是半導體供應鏈中關鍵企業的所在地。
德國的卡爾‧蔡司公司(Carl Zeiss AG)是一個關鍵企業,這家專業玻璃製造商為ASML提供先進晶片生產所需的光學元件。知情人士對彭博社說,美國希望德國能讓蔡司公司停止向中國提供此類元件。知情人士也稱,荷蘭官員同樣希望德國加入出口管制小組,拜登政府正在推動在6月G7峰會之前達成一項協議。
知情人士還表示,柏林去年曾考慮是否限制向中國出口晶片化學品,但定於4月訪華的德國總理肖爾茨尚未就此問題表態。
隨著美國對中國高科技企業的制裁有擴大的趨勢,中國實現晶片自產目標的壓力似乎日漸緊迫。從二十年前繪出願景,到如今中芯國際製出7納米晶片,人們距離「中國芯」還有多遠? 圖片來源: Long Wei/Costfoto/picture alliance 「中國芯」的提法在2000年代初就已開始傳播。背景是中國在晶片方面長期依賴進口,缺乏自主研發能力的狀況,令領導層對半導體領域的科技依賴性感到擔憂,計劃提升晶片設計、製造封測和裝備材料產業鏈能級。在新的產業政策推動下,出現了一批集成電路研發創新機構。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V. Yu 2006年的「漢芯」造假醜聞,給這場轟轟烈烈的科技創新運動蒙上了一層陰影。上海交通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漢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進被查出在負責研製「漢芯」系列晶片過程中存在嚴重的造假和欺騙行為。這一事件所凸顯的急功近利的浮誇現象,始終伴隨中國晶片產業的發展。
圖片來源: Long Wei/Costfoto/picture alliance 2014年,中國國務院公佈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成立扶持晶片產業的「大基金」。 第一期募資1387億元,2019年二期募資2041.5億元,2023年推出的第三期規模擴大至3000億元。受資助的公司包括中芯國際和長江存儲等龍頭企業。但一些分析人士指該基金主要在幕後運作,投資標準不夠透明;此外技術創新的進展可能被誇大,許多投資未能取得成果。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XinHua 2020年以來,美國逐步擴大對中國的晶片制裁,並聯手日本、荷蘭等國,更大範圍封鎖半導體制造設備輸入中國,例如荷蘭ASML公司生產的極紫外線(EUV)光刻機。中國欲實現半導體自給自足的意願更加迫切。在響應習近平號召解決"卡脖子"技術問題的「造芯」運動中,一再出現資金使用不當和爛尾項目。2022年的晶片產業反腐風暴中,多名晶片大企業高管被調查。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Kyodo 2023年8月,被美國「斷供」晶片的華為推出新款手機Mate 60 Pro (圖)。專業機構拆解分析判斷該手機使用的是華為海思設計、中芯國際(SMIC)製造的「麒麟9000s」7納米晶片。雖然在去年就有報導稱中芯「製造」出了7納米晶片,但業界人士分析,這次仍是通過14納米製程重複曝光生產出7納米晶片,而這種工藝決定了其產量和良品率不高,但成本高,尚達不到批量生產的要求。
圖片來源: CFOTO/picture alliance 2023年9月底,香港《南華早報》報導,中國科學家計劃構建一個由粒子加速器驅動的巨型晶片工廠。這項新技術如果成功,將有可能使中國在半導體晶片行業中超越美國的制裁,走上晶片自產的道路。報導稱,這一雄心勃勃的項目突顯了中國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決心,並預示著半導體行業可能出現的巨大轉變。但中國整體經濟面臨的巨大下行壓力,也將給晶片科研進行融資的過程帶來了不小的阻礙。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Jhphoto 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先進的晶片產業鏈需要巨大投入,但又非僅靠資金就能實現。財經專欄作家劉遠舉曾在FT中文網撰文指出,「晶片行業僅僅跟隨性發展,就涉及巨大的投資。若要站在世界領先水準,更需要大量的研發投入,這些研發投入大、見效慢、周期長、且充滿風險。這需要給企業家以長遠而穩定的預期;建立完善的智慧財產權保護體系;透明、公開的科研體系,遠非一蹴而就之事。」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Imaginechina
(路透社,彭博社等)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