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路透社週二(6月25日)引述3名消息人士說法,美國商務部已傳喚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這三家由政府支持的大型電信公司,且當前已經完成對中國移動與中國電信「基於風險的分析」,但針對中國聯通的調查進度則較為緩慢。
2名消息人士指,美國監管機構擔心這些中國公司可能取得儲存在雲端中的個人資訊和智慧財產權,並將這些資料提供給中國政府或干擾美方存取。
報導指出,儘管美國監管機構已禁止相關企業在美國提供電訊和零售網路服務,但這些公司在美國依然保有少量業務,例如提供雲端服務,這也使得他們能夠存取美國人的數據。
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公司和其駐美的代表律師均未回應相關報導。美國司法部也拒絕評論,白宮方面將問題轉交給商務部,但商務部亦拒絕評論。
中國駐華盛頓大使館則表示,希望美方「停止以虛假藉口打壓中國企業」,並強調中國將繼續捍衛中國企業的權益。
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長期以來都是華府的瞄準目標。聯邦通訊委員會(FCC)於2019年拒絕了中國移動提供電話服務的申請,並分別於2021年和2022年吊銷了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提供電話服務的牌照。今年4月份,FCC進一步禁止這些公司在美提供寬頻服務。
路透社報導,目前並未發現任何證據表明這些公司故意向中國政府提供敏感的美國數據,或犯下任何不當行為。
美方認為,中國的電信業者對美國可能構成國安風險。(示意圖)圖片來源: Matt Slocum/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美中科技戰延續
此次調查是美國為了防止北京利用中國企業獲取美國數據的最新舉措,也是美中科技戰的一部分。該措施表明美國政府正企圖防堵那些已成為美方目標的中國公司,獲取美國數據的所有剩餘途徑。
2位知情人士透露,美國監管機構尚未就如何應對潛在威脅做出決定。不過消息人士稱,監管機構對於「敵對國家」企業在美國銷售的網際網路服務擁有調查權,也能禁止交易,拒絕讓它們在資料中心運作並為美國的網路供應商提供數據傳送路線。
專家和消息人士認為,阻止關鍵交易可能會降低中國企業向全球客戶提供面向美國、有競爭力的雲端和網路服務的能力,從而削弱該公司在美國剩餘的業務。
網路分析公司Kentik的網路安全專家馬都裡(Doug Madory)表示:「他們(中國)是我們的主要全球對手,而且非常成熟.....我認為(美國監管機構)如果沒試著遏制所有風險,就不會覺得他們在盡自己的職責。」
調查涉阿里巴巴
知情人士指出,美國商務部人員同時亦在調查這些中國企業在美國提供的雲端服務,這也是美國司法部在2020年對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阿里巴巴發起調查的重點。後續調查範圍擴大至接網點(PoP)和中國聯通,當時中國聯通在美國的雲端業務規模很小。對此,阿里巴巴沒有回應。
2020年,時任美國國務卿的龐佩奧宣佈發起「清潔網路」計畫,點名華為、中國移動、中國電信、阿里巴巴、騰訊及百度在內的多家中國科技、通訊公司,表示將透過收回中國通訊商在美營運許可,限制中國在美提供的雲端存取服務等措施,遏制潛在的國安風險。
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在2021年也以國安為由,投票撤銷中國電信美國子公司在美國境內營運的授權,並指該公司被中國政府利用,危害美國國家安全。
在過去的一年裡,一些中國科技巨頭遭遇北京的大力整頓,一些中國科技企業則受到美國的輪番制裁,可謂流年不利。
圖片來源: Mark Schiefelbein/AP/picture alliance在監管政策收緊的情況下,中國科技公司市值不斷縮水,從而加劇了市場對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增長放緩的擔憂,投資者的情緒普遍受到影響。
圖片來源: Su Yang/MAXPPP/picture alliance自2020年底以來,北京以反壟斷和保障數據安全等為由加大了對中國科技公司的監管力度。除了被點名批評和約談,許多科技企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罰款。經歷了20年寬松管制下蓬勃發展的中國網路行業由此深受重創。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有專家注意到,受管制的企業大多是有能力收集大量用戶訊息,取得市場中絕對優勢地位的平台類企業。德國波昂大學全球科技政策教授、中國問題專家梅飛虎(Maximilian Mayer)曾向德國之聲分析:「這場運動的目的是加強對大型網路企業及其數據處理方式的監管。」
圖片來源: Yan Daming/HPIC/dpa/picture alliance不僅科技公司遭遇重創,這些公司的創始人自身也感受到了政府重拳的力量。首當其沖的是是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2020十月下旬馬雲高調抨擊中國金融監管制度。不久後,阿里巴巴的金融業務——螞蟻集團的上市計劃被中國監管機構叫停。馬雲隨之淡出公眾視野。
圖片來源: JAIME REINA/AFP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提出「共同富裕」的目標,中國科技業巨頭們紛紛表態全力支持,例如,騰訊及阿里巴巴將分別投資500億和1000億元助力「共同富裕」。外界分析,中國政府利用打壓行動來推動科技巨頭與員工和消費者分享其財富,縮小在政治上比較敏感的貧富差距。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 / ASSOCIATED PRESS在中國勒緊「網路安全」韁繩、美國高舉「外國公司問責法」的雙重壓力下,今年6月底才登陸紐交所的中國網約車巨滴滴出行不久前正式宣佈「退美赴港」,打響大型中國網路公司從美股退市的第一槍。總而言之,想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一方面要面對中國監管機構嚴格審查,另一方面還要面臨美國方面更嚴謹的風險披露要求。
圖片來源: Jakub Porzycki/NurPhoto/picture alliance 「軟科技」企業遭遇中國監管的同時,華為和大疆等「硬科技」企業則受到更多來自國外的限制。多年以來,美國不僅致力於在本國國內根除華為等中國設備,也試圖說服其它國家不要選購相關設備。《安全設備法案》(Secure Equipment Act)是美國政府為打擊中國電信和科技公司所做出的最新動作之一。
圖片來源: Imago Images/Xinhua/MR. Patrasso 美國收緊對中國科技企業限制的另一個例子是:將中國人工智慧巨頭商湯科技列入一份投資黑名單,美國政府稱該名單上的公司為中國的軍事發展提供支持。本周,美國財政部再將多家中國公司列入實體清單,其中包括全球最大的商用無人機製造商大疆創新以及多個生物技術公司,並嚴禁對名單上的公司進行投資和出口技術。
圖片來源: imago images/Panthermedia/Kentoh
(路透社等)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