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總理肖爾茨計劃於11月3日至4日訪問中國,此行將是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七國集團首位政府領導人出訪中國。美國網路媒體Politico從兩名知情者那裡得到這一訊息。
如果這一訪問成行,肖爾茨將是中共二十大之後會晤習近平的第一位西方國家領導人,且距峇里20國峰會不到兩周的時間,習近平和肖爾茨都答應參加這次峰會。
德國政府發言人尚未證實總理訪華行程。依照慣例,總理出訪會在前一周周五宣佈。
對於肖爾茨的行程,北京目前也不置可否。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10月11日的例行記者會上回應稱,「這個問題我目前沒有可以發布的消息」。
據Politico報導,肖爾茨多次強調與中國合作的重要性。一名知情者透露,總理將在與習近平的會談時觸及遵守國際法的重點意義,並敦促中國領導人向俄羅斯總統普丁強硬施壓。此外,肖爾茨希望北京作為夥伴國同全球各大經濟體一道加入「氣候俱樂部」的行列。他們的會談是否涉及台海議題尚不清楚。
有關肖爾茨11月初即將訪華的消息一段時間以來一直是媒體關注的話題。9月底時,有報導稱該行期被推遲,但年底前訪華仍然可能。
自肖爾茨去年12月宣誓就任德國總理以來已過去10個月,而上一次時任德國總理梅克爾在2019年9月最後一次訪華。從那時起,歐盟同中國之間圍繞著新疆人權、香港、立陶宛、烏克蘭戰爭和貿易投資壁壘等一系列爭議問題的清單越來越長,雙方之間的關係一再惡化。
不論喜歡與否,同中國合作至關重要
同前任梅克爾鎖定中國為訪問亞洲的第一站不同,肖爾茨則首先訪問了日本。他表示,德國必須在亞太地區有更大的作為。不過,肖爾茨反對美國主導的同中國「脫鉤」的主張,在日本舉行的新聞會上,肖爾茨強調德國希望一個開放、公平、建立在規則之上的全球市場。
同習近平去年12月的視訊通話中,據當時中方的報導,肖爾茨對習近平表示,願意繼承和推進德中友好與合作,並以建設性態度促進歐中關係發展,希望歐中投資協定早日生效實施;德方願同中方在國際事務中共同維護多邊主義。其中「希望歐中投資協定早日生效實施」激起歐洲方面的激烈討論。這份由前總理梅克爾積極推動的項目2021年3月因中國的人權紀錄被歐洲議會叫停。
有關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日前經表決拒絕就新疆侵犯人權問題進行辯論事宜,肖爾茨在周五(10月7日)的記者會上表示「遺憾」,他認為對新疆問題進行調查是正確的,他還稱讚了巴切萊特並表示,在這個問題上不能鬆懈。
德國駐美國大使哈伯(Emily Haber)日前發推支持肖爾茨訪華,她寫道:「我們不認為離開和不參與對話是一種選項。無論我們喜歡與否,在處理全球問題的時候,與中國的合作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我們需要在最高級別進行接觸。問題清單的確很長——從普丁發動的殘酷侵略戰爭到新冠大流行病以及現在迫切需要解決的氣候變化問題。如果我們不參與,這個清單只會越來越長,一些問題會變得更難解決。」
她指出,德國現任政府對華有著不同的做法,而中國政府也認知到德國的這一改變。「我們必須兩點都做到——接觸和威懾」。
(據Politico、通訊社綜合報導)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1972年德中建交以來只有一位德國總理沒有在任期內訪問中國,但他卻是短時間內「兩次」訪華的總理。你知道他是誰嗎?被中國領導人稱作「老朋友」的德國總理又是哪(幾)位呢?
圖片來源: Emmanuele Contini/NurPhoto/picture alliance德國社民黨籍總理布蘭特(Willy Brandt)在任期間,聯邦德國與中國建立起外交關係。不過他並未在擔任聯邦總理的時候訪問中國。等到布蘭特踏上中國的土地時已經是1984年。受中共邀請,1984年5月28日,布蘭特以聯邦德國社會民主黨主席身份率團訪問北京。雖然他是在野黨領導人,但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超出常規禮節,在釣魚台國賓館迎候布蘭特。布蘭特訪華期間還有一些小的花絮。他聽說「不到長城非好漢」,雖然已過古稀之年,但仍頂著33度的高溫登上了長城。而美國總統雷根訪華時攀爬長城的距離還不到布蘭特的三分之一。布蘭特結束完對中國的訪問準備取道香港回國,但是卻在香港上空遭遇暴雨,飛機被迫返回廣州機場。他開玩笑地說:「現在已經是我第二次訪問中國了。」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 / Klaus Rose1975年10月,接替布蘭特出任總理一年多的施密特(Helmut Schmidt)首次訪華,成為德中兩國建交後首位訪問中國的德國總理,也是唯一一位與毛澤東主席見過面的德國總理。施密特對毛澤東的評價是:「他是一個讓人難忘的人。他沖勁十足、魅力四射,才華橫溢,但是冷酷而固執。他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教育,但是擁有敏銳的直覺。毛澤東是聰明人,但理智並非他的強項。他發動的那些大規模運動並非清醒理智的產物。」施密特很早就判斷中國具備成為一個全球政治和經濟大國的巨大潛力。對施密特而言,中國的崛起是他在其政治生涯裡呼籲建成團結且強大歐洲的原因。他認為,只有這樣,歐洲人才能「在面對中國時以及和中國一道在世界上實現自身的利益」。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Detail德國前總理柯爾(Helmut Kohl)被認為是二十世紀後期最具影響力的歐洲領導人之一。他執政期間實現了德國的統一,力推歐洲貨幣一體化進程。新華社在2017年柯爾去世時發表的悼念文章中將柯爾稱作「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他對華友好,一直致力於推動中德、中歐對話和合作,為中德關係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1984年10月,柯爾首次以總理身份訪問中國。德國《時代周報》當時在報導中寫道:「柯爾帶著尊敬的態度迎向中國最有權勢的人物——鄧小平。柯爾不自覺地把身體埋在沙發裡,似乎想讓賓主之間的身高差能有所平衡。」(註:鄧小平身高1.6米左右,柯爾身高1.93米)柯爾在任期間曾4度訪問中國。
圖片來源: Martin Athenstädt/dpa/picture-alliance德國前總理施羅德(Gerhard Schröder)對中國的首次訪問是在1999年5月12日。這原本應該是一次正式訪問,為期一周,而且訪問中應該包含廣泛的經濟會談。但是由於5月7日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遭到北約轟炸,造成三名中國記者死亡,施羅德的訪華行程也被迫壓縮至只有一天,而且降格為工作訪問。當時在總理府辦公室擔任外交和安全政策顧問史坦納(Michael Steiner)說,原本應隨同施羅德訪華的33名成員組成的商業代表團以及12項合約的簽署計劃全部都被取消。不過在這次工作訪問結束之後半年不到的時間,11月初,施羅德再次訪問中國,這一次還帶上了龐大的經濟代表團。施羅德在任的7年間總共6次對華訪問。他主張取消對華武器禁運,6次訪問中從未公開涉及人權問題,因此他執行的對華政策也被德國輿論批評為「缺少道德」。
圖片來源: Andreas Altwein/dpa/picture-alliance2005年開始出任德國聯邦總理的梅克爾(Angela Merkel)在上任後的第二年開啟了她作為總理的首次中國行。第一次出訪中國,梅克爾選擇了北京和上海兩站。當時中國媒體在報導對梅克爾的訪華印象時稱,「展現在中國民眾面前的梅克爾是一副謙遜儉樸的形象,鏡頭前的笑容甚至有些羞怯」,但她的「高效和務實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次年9月,梅克爾在總理府會見了藏人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引得北京勃然大怒,德中關係隨之進入「冰期」。2008年10月,梅克爾再度前往北京,出席亞歐峰會並與中國國家總理溫家寶舉行會晤。她在北京受到了熱情接待。當時跟隨她訪華的還包括德國工業聯合會、大眾汽車集團、西門子股份公司、蒂森克虜伯公司和戴姆勒公司的高層代表。當時媒體評價稱,梅克爾的這一次訪問「為德國企業界打開了通往中國的大門」。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dpaweb/epa/R. Vennenbernd2019年9月,梅克爾最後一次作為德國總理訪問中國。當時正值香港抗議活動延續數月,梅克爾這次訪問中也談到香港問題,呼籲通過政治對話、和平解決危機。在12次的訪華行程中,幾乎每一次梅克爾都提出前往北京之外的省市參觀考察。她的足跡遍佈中國大江南北,除了北京上海之外,她還訪問過南京、西安、廣州、天津、成都、合肥、杭州、沈陽、深圳、武漢。圖為2019年梅克爾考察「中德友好醫院」武漢同濟醫院。2021年10月13日,梅克爾即將卸任之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影片會晤中對梅克爾表示:「你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你也即將卸任德國總理,中國人重情重義,我們不會忘記老朋友,中國的大門隨時向你敞開。」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Kappeler去年11月組閣的德國紅黃綠政府總理肖爾茨尚未以總理身份訪問過中國。今年8月他在夏季記者會上呼籲德國企業不要過於依賴中國,而是要依賴多樣化的供應鏈。他說,減少對進口的依賴已稱為德國國家戰略的一部分。他還說,就他上任後對中國的首次訪問,雙方進行了討論,但還沒有確定日期。美國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專家巴爾金(Noah Barkin)分析認為,由於肖爾茨對華語氣變得越來越強硬,「幾個月來,北京對德國的態度一直很冷淡」。
圖片來源: Emmanuele Contini/NurPhoto/picture alli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