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安倍出訪俄羅斯

2013年4月29日

由於日俄島嶼主權爭端,兩國幾十年來未能簽署和平條約。安倍晉三是十年來首次訪俄的日本首相,也希望能讓兩國關係有新開端。

圖片來源: 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俄羅斯總統普丁周一(4月29日)在克里姆林宮會見來訪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後者的這次來訪絕非一般的國事訪問。要知道這是十年來首次有一位日本首相訪問俄羅斯。上一位俄羅斯總統訪問日本也已經是8年前的事了。日俄兩個鄰國,在政治關係上一直存在隔閡。主要矛盾在於持續了60多年的島嶼主權爭議。兩國分別對被日本稱為"北方四島"(國後、擇捉、齒舞和色丹四個島嶼),被俄羅斯稱為南千島群島的島嶼提出主權要求。今年2月初,俄羅斯在爭議島嶼一帶進行軍演,引發日方強烈抗議,日本還派出了截擊機。

就在同一個月,日本新首相安倍晉三宣佈,將同俄羅斯在島嶼主權爭議問題上尋找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這一宣佈讓外界感到相當吃驚。俄羅斯總統普丁在今年3月也用異常示好的語調談到俄日的島嶼爭議,並表示兩國至今還未簽署和平條約是"很不正常的情況"。柔道黑帶普丁還特意用了柔道中的專業術語,暗示俄羅斯和日本在島嶼爭議上可以打個"平手"。

普丁是柔道高手圖片來源: STR/AFP/Getty Images

相似的經濟利益

日本與俄羅斯在政治上拉近關係,主要出於雙方加強經濟合作的意願。來自美國的廉價頁岩氣影響了俄羅斯天然氣在歐洲的市場份額。俄羅斯希望能向日本出口更多的天然氣。目前日本進口的液態天然氣總量中只有9.5%來自俄羅斯。此外,俄羅斯也希望日本能向俄羅斯的工業進行更多資金和技術投資,並在發展東西伯利亞農業方面提供支持。日本貿易投資公司雙日株式會社(Sojitz)將在東西伯利亞地區的天然氣管道周邊地區修建發電和供暖設施,保障當地電暖供應。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周日(4月28日)率龐大的團隊訪問俄羅斯。隨訪的有來自能源、貿易、食品、醫藥和房地產行業的近50位日本商界代表。日俄兩國在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能源方面也有巨大的合作潛力。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安倍此次訪俄與普丁會晤,雙方計劃設立一個10億美元的基金,促進日本在俄羅斯東部的投資。俄羅斯天然氣公司(Gazprom)將與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Itochu)和日本石油資源開發株式會社(Japan Petroleum Exploration)一起,在海參崴建一個液化天然氣廠。兩周前,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已經與日本丸紅株式會社就另一個液化天然氣項目簽署了前期協議。

共同的競爭對手

俄羅斯天然氣公司圖片來源: AP

俄日兩國除了有共同的經濟合作願望之外,還有相似的政治路線,至少它們有共同的競爭對手-中國。在經濟和軍事方面都日益強大,在該地區影響力不斷增加的中國讓俄羅斯不乏擔憂。而日本無疑是俄羅斯最佳的合作夥伴,可以抑制中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同時又是俄羅斯能源的大買家。

日本方面也非常擔憂俄羅斯和中國會聯手"對付"日本。今年3月,新當選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出訪目的地是俄羅斯。日本媒體大規模報導了習近平和普丁簽署的聯合聲明。聲明中指出,中俄雙方"在涉及對方主權、領土完整、安全等核心利益問題上相互堅定支持。" 日本馬上擔心,在與中國的島嶼主權爭議問題上,俄羅斯會站在中國一邊。

複雜的島嶼主權問題

不過,日本和俄羅斯要盡快拉近雙邊關係,首先要尋求關於日本稱"北方四島"、俄羅斯稱"南千島群島"的島嶼主權爭端的解決方案。上世紀50年代,俄羅斯曾表示,願意放棄兩個靠近北海道的、面積較小的島嶼的主權。不過日本方面堅持俄羅斯將所佔領的四島主權全部歸還。今年3月,日本前首相森喜朗作為特使前往俄羅斯為安倍訪俄作準備時,曾公開發表過"不應把歸還北方四島主權視為絕對"的意見。東京政府之後立即表示,森喜朗的看法不代表日本政府的意見。

此次訪問俄羅斯,安倍與普丁有可能就重新開啟關於爭議島嶼主權的談判達成一致。這些島嶼的主權問題從國際法的角度看也是非常複雜的問題。

1945年2月,二戰結束前,美英蘇《雅爾塔協定》指出,"千島群島須交予蘇聯"。同年8月,蘇聯派兵佔領了國後、擇捉、色丹和齒舞四島。1946年2月,蘇聯單方面宣佈將千島群島、南庫頁島及齒舞、色丹兩島並入蘇聯版圖,日本對此不予承認。1951年,日本簽署《三藩市和約》,放棄對千島群島的主權。日本在1905年就佔領了千島群島宣佈為本國領土。但日本堅持認為,北方四島不屬於千島群島。1956年,日本和蘇聯建交,島嶼主權爭議至今沒有得到解決,兩國也至今沒有簽署和平條約。俄日兩國爭奪主權的這四個島嶼,有大量魚類資源,海底也蘊藏著豐富的稀有礦物、天然氣和原油資源。由於這些資源涉及到的可觀經濟利益,就更增加瞭解決島嶼主權爭議的難度。

作者:Martin Fritz 編譯:謝菲

責編:石濤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