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音樂

安東‧韋伯恩:變奏曲

2018年10月4日

安東‧韋伯恩是19世紀末,20世紀上半葉的奧地利作曲家。他的音色序列法被法國作曲家布列茲發展為序列主義音樂。

Der österreichische Komponist Anton von Webern
安東‧韋伯恩,攝於1911年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IMAGNO/Wiener Stadt- und Landesbibliothek

安東‧韋伯恩:變奏曲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audio element.

安東‧韋伯恩(Anton Webern)出生於維也納,師從勳伯格,是新維也納樂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創作可分作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晚期浪漫主義音樂,主要作品為帕薩卡裡亞舞曲。第二階段,他在老師勳伯格的影響下創作了大量無調式音樂。第三階段,他開始採用十二音作曲技法創作,還進行了點描主義音樂的嘗試。

所謂十二音作曲技法是西方現代音樂的作曲技法之一,是將一個八度中12個半音各自作為平等的一員,按某種順序排成音色序列,由它產生曲調。今天我們將欣賞的是他為交響樂隊創作的變奏曲,作品第30號。這部作品雖然只有9分鐘,卻充分表現了韋伯恩在其第三階段的創作技法。

1940年左右的安東‧韋伯恩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IMAGNO/Austrian Archives

安東‧韋伯恩在納粹佔領奧地利期間,因受到納粹迫害,不得不過隱居的生活。令人惋惜而悲痛的是,1945年他在薩爾茨堡看望女兒時,在宵禁時在戶外吸煙,被一名美國士兵誤殺。二戰後,韋伯恩的影響越來越大,他的音色序列法被法國作曲家布列茲發展為序列主義音樂。

您接下來聽到的韋伯恩作品30號由維也納交響樂團演奏,指揮菲利普‧約旦(Philippe Jordan)。

瑞士指揮家菲利普‧約旦(Philippe Jordan)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S. De Sakutin

 

歡迎訂閱德國之聲「古典音樂風」播客,收聽更多優秀的古典音樂演出。

Feed-URL:

https://rss.dw.com/xml/podcast_chi_klassischemusik

iTunes: 

https://itunes.apple.com/us/podcast/id1347146553?l=de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