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自從2022年初,預測中國經濟沒有明顯下滑被打臉之後,我就安分了很多。因為預測的的確確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太多的因素會干擾原來的運動軌跡。在2022年初的時候,我看到中國前兩年的抗疫成果還不錯,經驗在積累,就以為面對未來的疫情,中國政府能夠與時俱進,表現更加沉穩。不料去年一年,反而是中國在疫情三年中經濟表現最差的一年,導致美國即便出現了四十年來最嚴重的通貨膨脹,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依然上升了五個點。這把羊毛薅得相當厲害,居然使得中國GDP對美國GDP的比例不升反降,中美差距沒有縮小,反而變大了。這是在實際GDP中國還高於美國的情況下實現的,確實有違經濟學常識。
一年前,面對經濟急劇滑坡以及各地爆發的反政府抗議,中國官方終於放棄了習近平親自決定、「親自指揮」、「親自部署」的「動態清零」政策。讓我們一起回顧中國怎樣開始向「群體免疫」邁出了步伐。
圖片來源: Kevin Frayer/Getty Images2022年12月7日午後,當許多市民正和往日一樣排隊做核酸之時,中國官方宣佈了改善疫情防控的新十條。除了沒有再提"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外,有關無症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一般採取居家隔離,不再查跨地區流動人員核酸陰性證明和健康碼,不再開展落地檢等規定也顯示,中國告別了長期堅持的清零政策,開始通過放鬆防疫措施逐步將社會導向經由感染奧米克戎病毒實現「群體免疫」的道路。
圖片來源: Andy Wong/AP/picture alliance就在不到一個月前的11月11日,中國的」清零沙皇「、副總理孫春蘭還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會議上強調,中國日前出台的二十條改善疫情防控措施不是放鬆、更不是「躺平」,要堅定不移貫徹習近平講話精神,堅定不移堅持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由於所謂的改善疫情防控二十條部分內容與「動態清零」總方針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各地在防疫中「層層加碼」的問題仍然無法真正得到解決。
圖片來源: Liu Bin/Xinhua/IMAGO11月24日,在部分居民被封控已長達100多天的烏魯木齊,一棟高層住宅樓發生火災。嚴格防疫措施導致被封在樓裡的民眾無法逃走、消防人員也長時間不能越過障礙救火。官方稱,火災造成包括兒童、老人在內的10人罹難。該事件最終成為各地爆發反清零、反封控、反政府抗議活動的導火索。很長時間以來,清零政策導致的層出不窮的防疫亂像已經引起民眾廣泛不滿。對許多人來說,比病毒更可怕的是隔離、歧視、封控以及一些防疫人員對權力的濫用。
圖片來源: UGC/AP/dpa/picture alliance烏魯木齊大火在數十所大學和多個省市引發學生和民眾的群聚抗議。反封控、反核酸、反清零成為其主要訴求。上海市民11月26日晚間湧入當地的烏魯木齊中路,高呼「共產黨下台」、「習近平下台」。各地的抗議活動中,許多人高舉白紙,抗議中國政府打壓言論自由。隨著清零政策導致經濟滑坡,民生艱難、失業人口猛增、類似文革的場景重現,民眾的公民意識逐漸覺醒。最突出的事件是中共二十大前夕、2022年10月13日發生的北京市四通橋抗議行動。名叫彭立發的抗議者打出了「不要核酸要吃飯,不要封控要自由,不要謊言要尊嚴,不要文革要改革,不要領袖要選票,不做奴才做公民」,「罷課罷工罷免獨裁國賊習近平」的橫幅。
圖片來源: HECTOR RETAMAL/AFP/Getty Images儘管對新冠的研究和海外抗疫的經驗已經證明一年多來佔主導的奧米克戎毒株致病力低,死亡率已低於流感,中國官方仍堅持在抗疫之初取得較好效果、習近平親自決策的」動態清零「總方針,目的之一是想顯示中國制度的優越性,最高領導人決策的正確性。 為此,中國官方仍大力宣傳奧米克戎的危害,將海外放鬆疫情管控稱為」躺平「。由於缺乏真實訊息,當有20多萬員工的鄭州富士康發生疫情後,上萬工人為防感染以及不滿隔離條件而逃出廠區返鄉,令工廠生產面臨巨大危機,iPhone減產。後來招入的員工又因待遇問題暴動,遭到當局鎮壓。
圖片來源: Hangpai Xingyang/dpa/picture alliance中國抗疫初期,身著白色連體防護服的醫務人員被稱為「最美逆行者」。隨著地方組織的落實封控的人員以及警察也穿上這樣的防護服進行核酸檢測、消殺、監控、轉運感染者和密接人員,「大白」成為這些人的代名詞。有關「大白」使用暴力的負面報導和投訴越來越多,甚至有人將他們稱為「白衛兵」。新十條中有關感染者和密接人員可以居家隔離,不再一律強制隔離,不得隨意擴大高風險區,不得採取各種形式臨時封控等條款受到民眾普遍歡迎,反襯了」動態清零」的不得人心。
圖片來源: REUTERS新十條公佈後,一些網民到武漢醫生李文亮的微博帳號下向他報告這個好消息。李文亮在中國疫情初期最早拉響警報、卻遭到「訓誡」,被稱為疫情吹哨者。他染疫身亡後,民眾自發悼念他,表達悲憤。微博用戶在他的帳號下寫道,「凜冬已過,你看到了」,「醫生,我們挺過來了,我們就要自由了」。
圖片來源: AA/picture alliance新十條一旦真正落實,圖中北京某地的這一場景也許不會再次出現。新規公佈後,旅遊平台上的機票、火車票搜索量激增。許多民眾期待能在春節期間外出旅遊或探親訪友。由於奧米克戎傳染性極高,可以預見的是,中國很快將出現感染潮。過去一年多來,中國的防疫主要放在「清零」上,疫苗接種停滯不前,現80歲以上老年人中,僅有40%的人接種了三針疫苗,因此,保護老年群體,「推進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種」迫在眉睫。這也是放棄清零政策後中國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圖片來源: Kevin Frayer/Getty Images儘管今年3月上海出現疫情時,就有專家主張「與病毒共存」,但高層仍然決定封城「清零」。長達兩個月的封城不僅給民眾生活造成巨大影響,也令各行各業的供應鏈、作為中國經濟支柱的進出口受到很大壓力。近幾個月各地不斷封控加劇了外貿下行的趨勢。德國工商會表示,因中國的封控政策等原因,超過三分之一德國在華企業計劃在中國之外的地方擴大生產,增加多樣化。對於中國現出台放鬆防疫的新政策,德國經濟界大多感到鬆了一口氣。
圖片來源: Chinatopix/AP/dpa/picture alliance為了替新冠政策轉彎做鋪墊,中國近日讓專家出面宣傳奧米克戎致病力低,目前無證據表明新冠有後遺症等等,但部分民眾仍對放鬆防疫的步伐是否一下子走得太大有所擔憂。中國政府一直拒絕批准西方疫苗供民眾施打,同時強調國產疫苗也對防止重症和死亡具有很好的保護力。新政策公佈後,中國很多民眾從先前的囤食品轉為囤藥物,準備迎接感染潮的到來。有專家稱,最終90%的人將感染奧米克戎,但達到群體免疫需要多長時間,尚無專家出面預測。不過,世界盃觀眾席上人們不戴口罩盡情歡呼的電視畫面已經讓中國民眾看到了回歸正常生活的希望。
圖片來源: Tom Weller/dpa/picture alliance 那麼2023年初,美國三家中小銀行出現了流動性危機,瑞信銀行被迫合並於瑞銀的當下,我們對未來的預測又會如何呢?
誰是下一個瑞信 ?
其實那種短線干擾再多,也難以顛覆長期的趨勢發展。一個經濟體的匯率長期來講取決於其經濟表現,就像一個公司的股票價格最終取決於長期的股息分紅。如果能夠依靠通貨膨脹率的上漲來提高匯率,那麼辛巴威的貨幣豈不是全球最堅挺的了?美國持續的高通貨膨脹,必定侵蝕了經濟體中那個最脆弱的部分: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活困難,需求就會減弱;產業鏈中對成本最敏感的廠商,難以維持,談何生產鏈的擴張和回歸?金融系統中的槓桿最高風控能力最差的玩家,也許就會暴雷;等等都是不一而足。這些沉在統計數據底部的真實經濟問題,可能一時間暴露不出來,但是不可能一世都暴露不了。我在矽谷銀行破產的當天就撰文預計:這不是最後一張倒下的牌,後面還會有很多,吃瓜群眾可以拿個小板凳數數了。因為從矽谷銀行的破產原因看,這樣的操作模式很普通,所以也不太可能只有它一家在如此操作。而現在瑞信的問題導致市場一大批債券價值歸零,這相當於讓瑞信的風險轉移到了這些債券持有人手裡了,那麼他們是不是會因為自身的風控不恰當而相繼倒下呢?這個多米諾骨牌能夠在瑞信這裡就斬斷嗎?筆者並不那麼樂觀。
金融危機的本質,是流動性泛濫帶來的風控失效。也就是說金融市場的玩家看到資本不斷地變得便宜,因而不斷地增加槓桿率,直到資本的價格從便宜開始轉向昂貴。現在就是這個轉折點。在公路急轉彎的地方,一定是事故頻發的地方,不可能只有一部車出事。
在過去兩年的加息過程中,美聯準他們已經表現得很不錯了,每一次加息都小心翼翼,反復向市場做好宣傳工作,從來沒有夜半雞叫,出乎預料。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希望金融市場能夠對大幅度的加息做好準備,系好安全帶,打好轉向燈,不追尾,不越軌。只是美國經濟的問題由來已久,而疫情和地緣政治對抗又加劇了這個過程。
美中較量誰勝出?
我曾經在過去的文章中指出:中國是世界上最穩定的低端商品供應者,而美國是世界上最先進的高科技產品研發者。這兩者合作,有利於福利改善,也有利於在危機時刻相對平穩地渡過難關。這兩者對抗,必然侵蝕了中國高收入階層的生活品質,和美國低收入階層的生活水準。未來的趨勢取決於:是中國迅速吸引全球的高科技人才,構建趕超歐美的高科技產業快呢?還是美國迅速吸引製造業回流,構建去中化的普通產品生產鏈速度快?
在這個拉鋸過程中,匯率將會是一個重要的表現訊號,而不是決定因素。歐美的金融市場因為加息出現的流動性問題,和高通貨膨脹率導致的消費衰退,都在延緩世界範圍內去中化的產業鏈形成。這對美國是不利的。短期來講,中國在高科技產業上的趕超其實難於美國對普通商品的產業鏈重構,但是如果金融市場的危機進一步加劇,全世界對美元的信任度下降,人民幣的使用進一步的國際化,那麼時間就站在了另外一邊,趨勢的逆轉可能就會反映在匯率變動上。去年那種高通膨導致的加息有助於美元升值這樣的違背常理的事件,可能就無法持續下去了。這樣的話,下一次的金融危機或許就不會是局部性的流動性危機,而是能夠影響整體經濟中長期趨勢的大事件。
2022年,全球充斥著巨大的挑戰——戰爭、通膨、能源危機......從經濟的角度看,這一年中有那些大事?
圖片來源: Frank Rumpenhorst/dpa/picture alliance兩年新冠大流行後,2022年初,西方經濟界對未來有了更多憧憬,預測供應鏈將自我修復,居家工作的員工會繼續保持生產力,更多人會出門購物、用餐和旅行。人們做好了將新冠拋之腦後開始新生活的準備。但現實卻有很多意外。
圖片來源: Camilo Erasso/LongVisual/ZUMA/picture alliance 二月下旬,俄羅斯大舉入侵烏克蘭。西方國家繼而對俄羅斯採取大規模製裁,在俄西方企業不得不決定去留。包括麥當勞、各種奢侈品品牌在內的許多公司。甚至一些石油公司都離開了俄羅斯。但是,儘管受到制裁,俄羅斯仍繼續通過石油和天然氣出口獲得了數十億美元的收入。
圖片來源: Bulent Kilic/AFP隨著俄羅斯減少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能源價格陡升,北溪1號也停止了運行。在整整一代人的時間裡,歐洲人第一次意識到缺少能源會意味著什麼。政府要求公民和企業減少用電、用氣或用熱水。在嚴重依賴廉價俄羅斯天然氣的德國,人們開始討論去工業化問題。
圖片來源: Rupert Oberhäuser/picture alliance4月,馬斯克宣佈成為推特最大的股東,幾周後又稱將完全收購這家社群網站公司。之後,他曾試圖放棄收購,因此捲入指控和訴訟案。最後,馬斯克於10月底以440億美元的交易額完成了對推特的收購,並在幾天之內解僱了大約一半員工。許多高級雇員被辭退。這難道就是馬斯克著名的「創造性的破壞」?
圖片來源: Muhammed Selim Korkutata/AA/picture alliance 隨著能源價格不斷上漲,美國、英國和歐洲的通貨膨脹率達到了幾十年來的最高點,食品等商品、運輸及船運價格都急劇攀升。各中央銀行提高了利率,但這並不足以抑制通貨膨脹。股票表現不佳,儲蓄貶值。商品越來越昂貴,餐館也一再推出新的價目表。
圖片來源: Boris Roessler/dpa/picture alliance大眾汽車和保時捷決定分道揚鑣。保時捷登陸德國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IPO帶來了數十億美元的收入。大眾汽車和保時捷創始人家族仍是保時捷最大的股東。兩家公司都表示,他們需要自主權和資金來大力投資電動車技術、自動駕駛、軟體和電池開發,以保持競爭力。
圖片來源: Frank Schneider/ImageBroker/picture alliance中國的新冠政策導致長時間不斷封城,對製造業產生了很大影響。該國的房地產市場受到更多的監管,新房銷售下降,許多地方的開發商停工。12月初突然放開後,市場雖然表現出期待,但因為感染者眾多給經濟帶來新的壓力。這些會不會引爆下一個大的經濟危機?
圖片來源: ALY SONG/REUTERS對於加密貨幣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好年份。比特幣的價格下降了65%以上,在薩爾瓦多,有人呼籲取消將比特幣作為官方貨幣。更具戲劇性的是,穩定幣Terra5月崩潰解體。11月,主要的加密貨幣交易所FTX申請破產,波及大約一百萬名債權人。許多人擔心投資者可能會被嚇跑,從而毀掉整個加密貨幣行業。
圖片來源: Jonathan Raa/NurPhoto/picture alliance在推特宣佈大規模裁員後,臉書和WhatsApp的所有者Meta宣佈解僱1.1萬人,約佔其團隊的13%。早些時候,該公司就取消了員工的免費晚餐和乾洗服務。Snap宣佈重組並解僱了20%的員工。
圖片來源: Jakub Porzycki/NurPhoto/picture alliance毫無疑問,過去的一年是黯淡的一年。烏克蘭的戰爭仍在繼續,其他危機也遠未結束。然而,有危機的地方也有創新。新的科技和醫療技術,快步走向綠色能源,更有社區意識的新的社群網站平台給人們帶來了新的希望和期待。
圖片來源: Christian Mang/REUTERS
沈凌,德國波昂大學經濟學博士,現執教於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