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從中國兩會的議程看,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是重頭戲,一般也是外界關注的重點。政府工作報告要向代表委員報告過去一年政府施政情況及其業績,以及新的一年政府打算要做哪些事情。所以舉凡政治、經濟、社會、民生、外交、國防、港澳台在政府工作報告裡都要涉及,都不能少。儘管如此,政府工作報告談的最多的還是經濟。去年的經濟狀況中國政府之前就公佈了,好壞外界基本上都瞭解,市場需要知道的是,對今年的經濟,中國政府又會如何規劃如何佈局,會不會有一個相對集中的主題,是否提出一個GDP的增速指標。
在這方面,一個觀察點是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裡,會不會將習近平提出的新質生產力,作為今年中國經濟工作的重點進行部署。習是在去年下半年提出這個說法的,在一月底政治局的集體學習中,對它作出正式闡述。按照習的論述,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品質特徵,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改善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誌,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習把新質生產力提到生產力理論的高度,要代替舊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推動中國的高品質發展。換言之,中國要實現高品質發展,新質生產力就必須佔主導作用。
這個提法聽起來很好,官方把它作為習對生產力理論的創新,進行大肆宣傳。在政治局集體學習後,中國的經濟學者和科技專家,還有官媒,開始大量討論新質生產力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有官方學者就說,如果兩會後召開三中全會,新質生產力或許會作為全會的主題。假如這種可能性很大,那麼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新質生產力一定會作為重點來部署。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今年要有一批重要的經濟改革舉措出台,假如真有所謂的改革,這個改革大概率是著眼於新質生產力的,也就是改革不利於新質生產力的生產關係和制度。
從進出口到信貸投資,從零售到房價,中國最新經濟數據令人失望。更糟糕的是,大型房地產開發商面臨違約風險,金融信託集團理財產品出現逾期兌付,這些令人擔心的訊號預示了新的風險。
圖片來源: CHINATOPIX/dpa/picture alliance8月初,中國又一家房地產開發商巨頭碧桂園面臨違約風險。該公司有2筆美元計價的債務8月8日逾期未支付利息。作為少數尚未出現違約的中國大型房企之一,碧桂園的「爆雷」是對本已脆弱的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又一打擊。在本次房地產危機中首先觸礁的恆大集團則於8月17日依美國《破產法》,向美國法院申請破產保護。恆大的負債高達3300億美元。其在2021年底發生違約,導致中國各地出現大批未完工的爛尾樓。大多數分析師認為,未來幾個月內,中國的房產價格和銷量仍將進一步下滑。
圖片來源: Aly Song/REUTERS與房地產密切相關的金融信託行業也出現危機。在7月底傳出中融國際信託集團無法按時支付票息和本金消息後,中國媒體8月中旬報導,數十種中融信託產品出現逾期兌付。該集團北京總部前發生投資者要求還錢的抗議(圖)。中融管理著約1380億美元資產。許多中國房地產開發商通過信託公司進行項目融資。控制中融的中植集團管理著超過一兆元人民幣的資產,也承認有流動性困難。路透社報導指出,中國影子銀行的資金總量大約為3兆美元,相當於英國國民經濟的總體量。影子銀行的一系列支付違約行為可能會引發廣泛的連帶效應。
圖片來源: REUTERS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7月經濟數據顯示,社會消費品零售、工業產出和投資增速都低於預期。這顯示出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商業和消費引擎動力嚴重不足,通貨緊縮風險上升。同時,7月份中國銀行新增貸款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量雙降,其中信貸增量比六月份驟減了89%,是2009年11月來的最低的新增貸款量。
圖片來源: BRENDA GOH/REUTERS中國海關數據顯示,七月份中國外貿數據遠低於預期,進口同比下降了12.4%,出口則萎縮了14.5%。根據中國商務部7月發布的數據,今年上半年的外國對華直接投資(FDI)較去年同期下降2.7%;二季度實際利用外資規模同比下降20%。而彭博社根據中國外匯管理局所公佈數據的計算則顯示,今年第二季度外商直接投資負債同比暴跌87%。儘管有中國專家在財經媒體分析稱,上述數據差別源於統計口徑不一致,但外資流入明顯減少已是不爭的事實。
圖片來源: Wang Chun/CFOTO/picture alliance今年以來,中國的青年失業率持續上升,4月份突破20%,6月份已升至21.3%。各項經濟數據低迷讓民眾對經濟前景和就業形勢的焦慮增加。而國家統計局8月卻宣佈,全國青年人等分年齡段的城鎮調查失業率將暫停發布。這一消息引來民眾的廣泛批評和嘲諷,有網民戲稱當局這次從工具箱中拿出的是「眼罩」。
圖片來源: Jade Gao/AFP/Getty Images根據路透社8月18日對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巴克萊銀行、德意志銀行研究中心和野村證券五大券商此前以及最新對中國2023年GDP增長預期的對比,摩根士丹利將對中國2023年的GDP增長預期從此前的5%下調為4.7%;摩根大通從5%下調至4.8%;巴克萊銀行從4.9%下調至4.5%;德意志銀行研究中心從5.3%下調至5%;野村證券從5.1%下調至4.6%。路透社指出,主要券商下調對中國經濟增長預期,背景是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危機使得經濟增長前景進一步惡化。
圖片來源: Michael Nagle/Getty Images/Getty Images 人事和機構調整
以上是經濟。人事和機構調整也是外界對中國全國兩會向來的關注點,但今年的兩會這方面基本不會有動作。去年當局免去了嫌疑腐敗的國防部長和嫌疑婚外情的外交部長,不過,後來這兩個職務有了新的任命,外長由現任外辦主任王毅兼任,防長由海軍司令董軍擔任。
現在的一個懸案是王毅會不會卸任外長,交由劉建超或其他人選。外辦主任是中國最高外交主管,是除習之外的外交政策的規劃者和決策人。外長則更多處理外交實務,處在外交一線,相對需要精力充沛。王毅作為外長年齡偏大一點,這當然不是問題的關鍵,但如果常年馬不停蹄地出席各種外事活動,在外交的具體事務上佔用太多時間,就不能去考慮那些事關大局和長遠的外交戰略和策略,和外辦主任的身份產生衝突,所以預期他會卸下外長一職。
但如果僅任命一個新外長,無需「勞駕」兩會,人大常委會就可以,除非新外長同時被任命為國務委員。之前的秦剛和李尚福都是國務委員,可董軍不是,假如新外長是劉建超,習打算要劉和董做作國務委員,那今年兩會要處理這個人事問題。然而,兩會人大代表討論人事任命,一般情況下是有一批官員要人大選舉通過,只表決外長和防長的國務委員身份,就把它作為人大會議的一個議程,可能性也不高,所以,這次兩會是否會通過外長和防長的國務委員任命,外界可把它作為一個觀察點。
中國的人大和政協兩會一周後即將召開。眼下中國經濟增長遲緩,房市、股市低迷,民眾和企業界期待政府會推出提振經濟的新措施。
圖片來源: Tang Maika/HPIC/dpa/picture alliance人大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如何確定經濟增長目標是最大的關注點。路透社報導稱,在去年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大多數參與者認可將2024經濟成長目標設定在5%左右,與2023年一致。另外從地方兩會的報導看,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以及廣東、江蘇、山東、浙江等省今年的GDP成長目標均在5%-5.5%。
圖片來源: Ng Han Guan/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在經濟增長放緩、股市房市下滑的困境下,兩會是否會出台相應政策挽回市場信心成為關注焦點。中金研究的專家簡報指出,當務之急仍是擴需求、穩增長,以結構性改革推進高品質發展。因此財政政策在緩解房地產企業流動性壓力、化解地方政府債務壓力、支持消費等方面「發力的方式受到普遍關注」。
圖片來源: CFOTO/picture alliance 自秦剛被免去外長職務後,中國的交部長外長一職,由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暫時兼任。一段時間以來,海外媒體紛紛猜測,現任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長劉建超(圖)將出任外長。這一人事任命可能在兩會期間公佈。此外,去年底獲任命接替李尚福出任國防部長的董軍,循例也尚待獲得國務委員資格。
圖片來源: Mark Baker/AP/picture alliance兩會期間公佈的新一年度中國國防預算,將受到全球關注。儘管面臨經濟增長放緩的壓力,中國軍費增長近兩年來仍維持著每年7%的增幅,顯示中國在2035年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目標的決心。中國軍費規模目前僅次美國,是世界第二。在目前經濟下行,財政壓力加大的情況下,中國國防支出是否仍能維持在高位,值得關注。
圖片來源: Tao Liang/Photoshot/picture alliance從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議上的講話、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對台段落,以及總理記者會中可能涉及的問題等方面,可以觀察到中國對台政策的一些動向。台灣媒體注意到,中國外長王毅1月在台灣大選後受訪時提到,台獨「必將受到歷史和法律的嚴懲」,當中的「法律嚴懲」是什麼?是為《反分裂國家法》制定《施行細則》,或是有涉台新法,在立法機構人大的會議上,或許會有答案。
圖片來源: Dado Ruvic/REUTERS有中國媒體報導,今年兩會期間可能會公佈推出延遲退休政策。《中國經營報》引述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的《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23》指出,「延遲退休推出政策在即,65歲可能是調整後的最終結果」。專家建議採取「循序漸進、小步慢走』、男女趨向同齡的國際通行做法。鑑於中國目前青年失業率高,就業壓力大,這一政策在民眾中顯然不受歡迎。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Costfoto 對台灣問題會不會有新的提法和表述?
觀察點之三,也是本次兩會最可能的觀察點,是李強的政府工作報告或者習近平對台灣問題會不會有新的提法和表述。眾所周知,「務實台獨工作者」賴清德已經當選台灣總統,他和副總統蕭美琴在選前就被中國當局批為「雙獨組合」,這雖是台灣的內部事務,但對大陸來說,可算是兩岸關係的一個重大事變,為台海局勢增加了不確定性。
另外,在兩會前,又發生了大陸漁船被撞事件,台灣對該事件的處理讓大陸群情激憤,兩岸關係雪上加霜,大陸也藉機宣佈不承認台灣單方劃定的禁止、限制水域,並在廈金水域開展常態巡航。政府工作報告特別是習近平對兩岸關係這種新的變化會有什麼說法,引人注目。
中國今年的對台工作會議剛剛開完,負責對台事務的最高官員王滬寧的講話有幾個明顯變化,往年會議經常出現的「兩岸一家親」與「和平統一」不見了,對「台獨」也由以前的遏制和反對變成了嚴厲程度更高的「打擊」,並首次表示「要進一步掌握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戰略主動」。顯然,從王的講話和上述表述來看,中國在今年會提升反獨促統壓力,而賴清德也不可能接受大陸的「九二共識」,兩岸衝突的風險會提高。這種情況對外界來說,一個觀察點就是政府工作報告或習近平對台灣問題有沒有新的說法,還是繼續原來的政策。
倘若習要對台灣問題釋出新訊號,有可能是參加人大台灣代表團或政協台聯界別的討論發表的講話,又或人大閉幕式的講話。從目前兩岸態勢看,按常理他是要有一個針對台灣的表態的,只是這種表態和原來的對台政策是否有改變,或者改變的程度多大,不好確定。假如他不就此表態,只能看政府工作報告如何表述對台政策了。
習近平上台以來的中國兩會,由於政治肅殺,不得妄議中央,兩會代表委員的議政品質大大下降,基本沒有看頭;政府政策和舉措這塊,出人意料的也不多。今年仍會保持這種特色,值得關注的看點不會多,而會不會有某些戲劇性變化,現在不好預料。
鄧聿文為政治評論員,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兼中國戰略分析雜誌共同主編。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