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客座評論:中國的假想敵

Peter Sturm (FAZ)
2017年6月29日

20年前的香港回歸本應成為中國實現國家統一的重要里程碑,然而《法蘭克福匯報》評論員Peter Sturm卻認為,恰恰是北京的治港政策催生出了香港的獨立運動。

Timeline 20 Jahre Hongkong 1997
圖片來源: Reuters/D. Martinez

中國政府常常會用很與眾不同的眼光看待世界。現在,中國政府很享受這種反帝國主義鬥士的角色。這倒不同於毛澤東時代的反帝宣傳。今天反帝主要是維護中華民族的統一。19世紀末,以英國為首的殖民列強曾挑戰過中國的統一,這是不爭的事實。儘管當今世界沒有任何一個政府,任何一股嚴肅的政治勢力會對中國的領土完整提出質疑,例如去否認西藏屬於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但是,官方學者們卻並不這麼認為。

以習近平為首的中國領導層總是認為中國處於四面楚歌的境地。而鑑於民族主義早已取代共產主義成為國家的意識形態,使得中國領導層更加堅信,為了隨時隨地地扼殺"分裂主義"苗頭,對國外敵對勢力構成的威脅採取任何應對手段都不為過。

在這一方面,香港在過去本來並不是一個問題。20年前,前英國殖民地香港的主權在"一國兩制"的口號聲中回歸中國,北京大肆慶祝,香港雖心存疑慮,倒也樂觀其成。20年過去了,香港民眾的不愉快經歷越來越多。中國不得不又一次發現,他們的政策起到的是適得其反的效果,北京政府本想極力避免的事情恰恰成了現實。北京拒絕讓香港實行真正意義上的自由選舉,一方面確實令很多民眾出於失望而對政治漠不關心,這一點上政府如願所嘗。

但另一方面,北京的做法也在香港催生了一場新的運動:如果香港以新加坡為榜樣建立獨立政體,對香港來說豈不是一個更好的選項嗎?港獨運動取得成功的前景非常渺茫。國際社會想必沒有人敢於對這場運動提供支持。但港獨運動的出現恰恰是中國治港政策的必然結果。德國前總理施密特曾為中國的這一政策進行過辯護,他認為,中國人的所作所為正是歐洲人100年前所作過的。然而,問題在於,歐洲人100年前的所作所為是被稱之為帝國主義的行徑。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