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共產主義領導人徹底失去章法:現在竟然開始封門,用柵欄圍上小區,不讓裡面的住戶離開家門。北京的清零政策在世人眼中已演變成一場災難,原本就沒有多少權利的人,正在付出高昂的代價,食品以及藥物供應全線癱瘓。所有這些手段均無法戰勝疫情。
飢餓的人們被拳腳相加
上海封城讓獨裁專制再一次暴露它無所不用其極:幼兒同家長分開,擠在床上,聽天由命。記錄這類羞恥的圖片傳遍了世界。主人給寵物放生,讓其自謀生路,卻慘遭殺戮。餓極的人們走到街上尋找食物卻被毆打、被虐待、被拳腳相加。打手是政府派的。
北京已呼籲全員核酸檢測,人們理解這是吹響了上海式封城的前奏曲。封城也不會僅限於這兩個大都市:中國一些稍小的城市,雖然名不見經傳,但人口都超過1000萬。作為比較,倫敦大區堪稱西歐最大的城區,其人口不過1400萬。
本文作者Alexander Görlach圖片來源: Hong Kiu Cheng 超市裡清空的貨架
黨的宣傳機器正在開足馬力,因為這事關阻止全國性的抗議。黨控制的媒體展示蔬菜圖片,表現人們充滿樂觀。但事實卻不是這樣:在囤積搶購之後,超市裡貨架被清空。中國的經濟和貨幣即將面臨嚴重後果,因數周以來上海港的吞吐裝卸受到限制,北京的清零政策也將重創整個依賴中國供應鏈的世界經濟。
上海每日新增約兩萬名感染者,測出陽性者,即被送到國家管理的方艙醫院,出院者敘述那裡不堪的狀況。居民大樓裡有人測出陽性,整個大樓將延長封閉14天。人們在網路上發送影片表達其不滿,但這些影片很快被新聞檢查機構刪除。因此,中國外地人對上海的實情並不瞭解。
圖片來源: Hector Retamal/AFP/Getty Images 空氣中彌漫著反抗的氣息
對習近平和他的領導圈子而言,這無疑是一場災難:今年秋天中共召開二十大期間,習近平據信將開始其非同尋常的第三屆總書記任期。為確保經濟數據不出差錯、人民群眾沒有憤怒情緒,中共將採取強硬措施。北京不會允許渴望重返自由的上海人構成挑戰,那將是一場終極對抗。上海人同香港人相似,有著強烈的自我認同和自我意識。空氣中彌漫著反抗的氣息,但其結局卻是無可預料。
已經封控了一個月的上海,正面臨牽涉醫療、民生、貿易的全方面困境。與此同時,首都北京新近出現的小規模疫情,也讓民眾緊張不已。
圖片來源: Andy Wong/AP/picture alliance上海的大部分區域都已經被封控了一月有餘,居民小區的門口往往由防疫志願人員持續把守。只有在特定情況下,比如運送食品等基本物資、居民需要出門接受核酸檢測、有人突發急症時,沉重的鐵門才會開啟。
圖片來源: Andrew Galbraith/REUTERS根據當前的規定,只有在整棟居民樓數十戶乃至上百戶連續14天未出現陽性病例的情況下,居民才被允許下樓在小區內自由活動。只有在整個街道片區連續14天未出現感染病例的情況下,民眾才被允許在劃定為「防範區」的街區內活動。但是這樣的片區目前並不佔多數。
圖片來源: Hector Retamal/AFP衛生部門的職員、各級醫院的醫護、防疫部門的專家、居民小區的志願者都在綿延數周的「全域靜態管理」中疲憊不堪,許多人為了免去穿脫防護服的麻煩,甚至連續六七個小時不上厠所。圖為黃浦區的一組衛生部門職員準備噴灑消毒劑。
圖片來源: CHINA DAILY/REUTERS上海每天都新增上萬乃至超過兩萬起病例,當局修建「方艙醫院」臨時隔離點的速度明顯跟不上疫情發展勢頭,不斷有親歷者抱怨倉促趕工的方艙醫院居住條件惡劣的消息。隔離點醫護人員緊缺也是一大難題,甚至曾傳出「活蹦亂跳的無症狀感染者現場搶救筋疲力竭暈倒的護士」的影片。
圖片來源: Beibei/AP Photo/picture alliance上海疫情的影響力遠遠超出了這座城市本身。由於物流受阻,上海港的貨物轉運出現了嚴重積壓,周轉速度明顯降低。卡車司機難以往返內陸和上海之間,積壓的貨物更是導致了大量國際貨輪無法靠港,只能在東海上徘徊。
圖片來源: dpa/picture alliance上海「全域靜態管理」後,最為民眾所詬病的一點就是食品等基本民生物資供應緊張。許多人指責政府前期決策不透明,在封城前一天還在承諾「上海不會封城」。在這一背景下,北京剛剛出現幾十人規模的小型奧密克戎疫情,就引發了民眾的搶購囤貨潮。
圖片來源: Yomiuri Shimbun/AP/picture alliance由於北京的疫情「已經隱匿傳播了一個星期」,防疫當局已經封控了朝陽等城區,以便對民眾進行核酸篩查。官方喉舌《環球時報》前主編胡錫進評論稱,北京絕不能走到「全域靜態管理」那一步。不過,官員們並沒有承諾首都絕不封城。
圖片來源: Jade GAO/AFP/Getty Images亞歷山大‧戈爾拉赫(AlexanderGörlach)是卡內基國際事務倫理委員會高級研究員,也是劍橋大學宗教與國際研究學院的高級助理研究員。這位語言學家和神學博士曾在2014-2017年在哈佛大學做研究員和訪問學者,2017年至2018年在國立台灣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進行學術訪問。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